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八零海岛小夫妻,养崽撩夫甜蜜蜜 !
那人受到处罚的时候张超已经出院了。
虽然他行动还是有些困难,但这时候他已经托人帮忙给妹妹张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套小房子。
房子是个小两室的,他和张琴一人一间,这样他就从单位宿舍搬了出来。
有了这套房子,又有张琴照顾生活起居,张超恢复得很快,此时已经能够拄着拐正常上班了。
至于高兰花,在电报发出后不到一个星期,老张就亲自赶到了南江,并没有讲什么条件就把她给带走了。
据说老张临走之前还问了问张琴,问她下一步是什么打算?
听到张琴很坚决地要求留下来,以后就跟着哥哥后,老张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怎么劝。
反倒是主动提出以后会按月把属于张琴的粮票还有其他票据给寄过来。
可以把这当做是他对女儿的示好,当做他一个作为父亲的最后一点没有泯灭的良心。
当然也可以把这当做他对于张超兄妹两个的警告——张琴的户口还有粮食关系都还在家里。
张超如果以后不按时寄钱回去,那张琴的麻烦事儿还在后面。
但不管怎么样,高兰花这个大麻烦总算是走了。
又因为有这样的相互牵制,想来她以后想再找这对兄妹的麻烦也并不容易。
张超家里这些事情尘埃落定的时候,江家正在为了田晓宁第一次上门而忙活着。
因为现在还是单休,所以这次聚会就约在了星期日,大家都休息的时候。
为了这次见面,江母提前几天就开始琢磨菜单了,今天更是早上六点就起来了,一大早就赶去了菜市场,说是怕去晚了买不到好肉。
江嘉意怀孕了,自然是家里头等的保护对象,这种出力的活儿肯定用不着她干。
而昨天赶回来的陆安清,必然就成了老太太最好的帮手。
陆安清之前厨房里的活计是一点都不会干的。
他和江嘉意最开始认识的时候,还让她吃过糊粥。
可做女婿的想要讨丈母娘的喜欢,关键时候就得好使唤。
于是整个上午陆安清都被江母使唤得团团转,又是择菜又是挑水,偶尔还得帮忙看着火。
一上午忙下来,江母看陆安清的眼神是越来越慈爱,喜欢溢于言表。
江嘉强和田晓宁是差不多十点钟的时候过来的。
今天两个人都收拾了一番。
江嘉强理了发,还穿了一套新的制服,看上去英姿勃勃。
就连江嘉意这个做妹妹的,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忍不住在心里赞了句:“好帅!”
而田晓宁一改之前朴素的风格,穿了一条白底浅蓝碎花的连衣裙。
田晓宁的长相是那种偏甜美的,长着一张娃娃脸。
这样的打扮让她显得分外可爱。
虽然不是头一回见面,可看到这样的田晓宁江母还是高兴地笑眯了眼。
拉着田晓宁的手怎么也舍不得放开。
如此正式的上门田晓宁多少还是有点羞涩的,那脸从进门起就一直红扑扑的,脸上的热意一直都没有散。
看出她的不好意思,江嘉强善解人意地说:“我去厨房帮忙,你去和嘉嘉他们说话去吧。”
说着朝妹妹使了个眼色,就拉着还盯着他对象看的妈妈进了厨房。
江嘉意从来没见哥哥这么细心过。
她很想笑话他两句,可也怕田晓宁更不好意思。
于是干脆拉着田晓宁一起去院子里坐。
今天两个孩子也被大人看着换了衣服,而且为了不让他们淘气,江母还特意交待了江嘉意要看好了,不准他们出去疯。
于是这两个小子此时正坐在葡萄架下面特意为他们搬出来的方桌前,一个在涂色卡,一个在读书。
看到田晓宁,两个孩子乖乖地站起来问好,而田晓宁也早有准备,立刻从包里拿出了一套图画书送给了小哥俩。
那是一套新出版的十二册的《西游记》。
它并不是这个时候常见的连环画,而是一套很类似于后世绘本形式的彩印图画书。
江嘉意小时候曾经也看过类似的图画书,不过都没有这一套精美。主要是这图画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一看就是大家的作品。
她忍不住拿起一本,边看边惊叹道:“晓宁,这是你们社出版的?真是不错。”
田晓宁摆了摆手,道:“不是,这是我在书店买的,是刚到的新书。”
说到这儿她叹了口气:“就我们这样的小出版社,哪里能请得起这样的大画家啊!”
江嘉意翻了翻后页,果然在上面看到了一个让人如雷贯耳的名字。
她不由地叹道:“现在的小孩儿真的是有福气!”
这样的画家,在后世很少有人会如此静得下心来给孩子们画一套书了。
更何况,也没有哪家出版社出得起费用。
田晓宁也叹了口气,然后依然不死心地问:“小江姐,你真不考虑给我们社出本书吗?其实也不见得一定要画连环画,就你那套连载,也可以考虑出书啊!
现在这种生活类的图书奇缺。
我调查过,菜谱的销量一直都不错。你那样的菜谱外面都还没有,真出书了销路肯定会很好。”
江嘉意笑道:“这个你去和孙编辑说去,和我说没用。”
田晓宁顿时泄了气。
她见过《南江日报》的合同,也知道他们享有优先出版权。
而就在田晓宁觉得今天又没戏了的时候,她的目光忽然落在了军军此时手里拿着的一个画本上。
那应该是一本教小孩子识字的书。
例如摊开的这一页上就画了一个小男孩与一个小女孩在空地上玩耍。
在画的下面则用中文和英文同时写道: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我穿的是裤子,我穿的是裙子。
田晓宁惊讶极了。
她不禁转头看向江嘉意:“这是给他们两个看的?他们这么小就开始学英文了?”
江嘉意愣了一下,然后才意识到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教育从娃娃做起”这个概念。
此时的人们能够让孩子去上学就很不错了,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要给他们加码,更不会有意识的让他们去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