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波定大唐 > 第三十一章 李泌

第三十一章 李泌

作者:许先生的书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风波定大唐 !

    清河县令张巡严惩了本地豪强恶霸“华老虎”和妖道刘志诚,又亲自率众到王悔的墓前焚香祭奠。

    祭奠已毕,张巡肃立于王悔的墓边,对围聚而来的百姓们言道:“我有一言,请各位父老乡亲听了!我大唐立国已逾百年,当今圣人宵衣旰食,宽政爱民;忠臣良将披肝沥胆,护佑社稷;尔等百姓更是不辞辛苦,终年辛勤耕作,然则,缘何一个豪强“华老虎”,就弄得咱们清河县乌烟瘴气?缘何一个妖道刘志诚,就害得忠臣之骨曝晒于外?缘何一场旱灾,就逼得百姓卖儿卖女,甚至阖家逃亡?”

    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越聚越多的百姓,慨然道:“依我看,清河县弊端有三,其一,县府官僚办事僵化,遇事推诿,官吏不通民事,甚至有贪赃害民之蠹虫,此为吏弊;其二,本县水利常年失修,遇旱遇涝皆不能抗,以至土地兼并,人口逃亡,粮食连年减产,民生由此艰辛,此为政弊;其三,百姓愚昧,易受蛊惑,乡间不敬天地正神,而那邪神淫祠却香火鼎盛,以至于妖人假借谶语,惑乱人心,此为民弊。吏弊,则官府失信,法令不行;政弊,则民力不聚,耕作不利;民弊,则正气不申,妖孽横行。有此三弊,使得我清河县政疏民疲,纵然尔等累毙田间,我等吐血案头,又怎能换得清河县地方的富裕安康?”

    听了张巡这席话,百姓们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么多年来都像牲口一样埋头耕作,就指望着年景若好能多收几斗粮,可年景一旦不好,一家人眼看就要挨饿。尤其是这些年,只觉得一年比一年劳累,日子却过的一年比一年紧巴,逃亡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人人都觉得这日子过的没滋哒味,可又不知道病根在哪里……

    如今,年轻的张县令三言两语就将清河县的弊端说得一清二楚,怎能不叫人心服口服?

    那天受了妖道蛊惑来王家祖坟“打旱魃”的村民都羞愧的低下了头,那几位曾围着王夫人哭求要烧毁王悔尸骨的族老都老泪纵横的从人群中奔出,跪在王悔墓前忏悔不已,嘴里哭叨着:“老糊涂了!老糊涂了!思敬侄儿,将来我们这几个老东西死后,怎么面对你的忠魂啊!”

    忠厚的王夫人忙命霜儿和阿德上前将几位老人搀扶起来,自己也留着泪安慰他们。

    待大家逐渐安静下来,张巡责道:“尔等虽是受人蛊惑,但所犯罪责不小。然,本县念尔等年事已高,老迈昏聩,就暂不追究。罚你等回家后,戴罪立功,立即率领族人捣毁各村淫祠,并好生周全族中子弟入乡学、私塾读书。半年后,本县派人检查各村风纪与各族子弟学业,倘若仍无改善,定然重重责罚!”

    几位乡老磕头如捣蒜,诺诺连声。

    张巡面色一宽,又问道:“哪个是南霁云?”

    “南霁云!”有人喊道。

    “南八!南八!叫你呢!”一群年轻人唤道。

    人们乐呵呵的将一个魁梧的青年推上前来,回道:“他就是南八!”

    张巡一见南霁云,不由得心中一喜,赞道:“南八好男儿!”

    南霁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他见张巡以霹雳万钧的手段整治了恶霸,又为主人王悔一家平了冤屈,早就对这个年轻县令充满了敬意,他叩头道:“南八拜见县令大人,谢明府为民伸冤!”

    张巡笑着搀扶南霁云,又赞道:“南霁云,你护佑忠臣遗骨,勇斗豪强,真是我大唐的好男儿!”

    南霁云听了这几句褒奖的话,心中激动振奋,竟然一时说不出话来。

    张巡又向人群朗声问道:“乡亲们,南霁云立此大功,你们说,本县该如何赏他?”

    人群中发出一阵闹哄哄的欢呼声,有的说:“明府,该赏给他一百亩好地!”

    还有的说:“南八人品好,还有一身好武艺,明府提拔他做大将军!”

    有人纠正他说:“胡咧咧你个球,大将军得咱圣人封嘞!小心明府掌你的嘴”,惹得周围一阵哄笑。

    那人不服气道:“明府禀明圣人,举荐南八,不就得了!”人们又是一阵鼓掌叫好。

    此时南霁云却满面通红,愧然道:“使不得,使不得,这原是应该的”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往王夫人身后的霜儿瞟去——那个如一树海棠般娉婷而立的霜儿,那个不顾礼法尊严亲自喂水救他的姑娘,也是那个他早已暗暗发誓,拼上性命都要保护其一生平安幸福的意中人。

    张巡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灵机一动,招手又将小阿德唤到近前,问道:“臭蛋儿,你说该给南八和你姐什么奖赏啊?”他在南八之外,又带出“你姐”二字,显然是在提醒小阿德。

    小阿德欢笑着跳脚叫道:“你让他们俩成亲吧!”

    这清澈稚嫩的童音犹如滴入油锅的一滴清水,立即引起场中一片欢笑。

    “好啊!让南八和霜儿成亲啊!”

    “南八和霜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明府,成全他们吧!”

    张巡走到王夫人身前,深施一礼,道:“王夫人,不知下官有没有福气做这个大媒啊?”

    王夫人慌忙还礼,眼中泛着莹莹泪花,点头说道:“好!好!如此,她那在酒泉之下的父亲当能瞑目了。”

    王悔为国捐躯以后的这几年,她一个人辛苦带着两个孩子过活,如今儿子病愈,女儿找到了意中人,一时竟悲喜交加,忙拭去泪水,向张巡谢道:“有劳明府!”

    “好啊!”人们又是一阵的欢呼。

    饶是霜儿天性大方,也已经臊得粉面通红,如今亲事一定,她身边一群小姐妹便纷纷涌来七嘴八舌的玩笑打趣,直羞得她追着她们佯装要打,粉拳却落不下去,只得一扭头捂着脸跑回家去了。

    张巡拿出钱来替南霁云备办了聘礼,并与王夫人商定择吉日让两人完婚。

    南霁云自小孤苦,如今见新来的县令不仅救了一县百姓,还如兄长般为自己操办婚事,不禁感激涕零,跪下就给张巡磕头。

    张巡扶起他来,问道:“南霁云,有道是好男儿当思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你有一身好武艺,难道就甘心只做个田舍郎吗?”

    南霁云愧道:“我南八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望明府教我!”

    “好,我看你先留在我的身边,先配合雷县尉做个府兵军头,有功再做提拔,将来一起为国家出力建功,造福百姓,你看如何?”张巡问道。

    南霁云还未及答话,旁边的县尉雷万春抬起大手按上了他的肩头,说道:“南八,别婆婆妈妈的,还不快谢明府。”说罢手上运力向下压去,他性格粗豪,听说南霁云有一身好武艺,早存了一较高下的心思,他手上加了七分的力道,能推翻一头黄牛,不料如今按在南霁云肩头,竟如按在碾盘上一般纹丝不动,不禁心中暗自佩服。

    南霁云也感到肩头一重,心里明白了七八分,旋即不动声色的运力抵御,口中谢道:“多谢明府提拔,请雷县尉今后多多赐教”,他觉雷万春并无恶意,又曾见他缉拿“华老虎”归案,心中也起了相惜之意。

    张巡见了,只微微一笑,并不计较,小阿德似乎察觉到了点什么,央求道:“南八哥哥,我也要学武艺!”

    ……

    短短一日内,清河县天翻地覆,久违了的欢笑重新在这片沃土上空飘荡,年纪轻轻的县令张巡谈笑间捉一妖,去一霸,说一媒,收一将,这几下干净利落,大获民心。

    杜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也不禁感叹此人手段了得。

    又过了几天,他也辞别了王家,继续赶路去了,王夫人一家见实在挽留他不住,这才殷勤相送,自不在话下。

    后来,张巡又命人将华家兼并的土地分门别类的造册登记。有原主的,准许重新议价,或按市价补足钱帛,或由原主按原价赎回;如有原主家贫而无力赎回的,则准其暂时代为耕种,田价于数年内分期偿还;如原主已亡,则没入本县公田,招募流民或无田地者耕种。

    为了解决清河县农耕水利灌溉的问题,他将查没的华家家产和意图行贿的赃款都拿来招募精装民工,聘请了长于治水的工匠,亲自带人疏浚清河河道,并开挖引水次渠和灌溉毛渠,这样一来,清河县不仅土地兼并的情况大大缓解,农田灌溉的程度也有很大提升。

    清河百姓四处传颂张巡善政,直惹得临县百姓大为羡慕,不仅有逃户纷纷返乡,还招引了不少百姓投亲靠友地迁来本县落户,但如此一来,也着实惹了不少同僚的嫉妒,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不久之后,杜甫返回故里,迎娶了未婚妻杨氏。成婚之后他才发现,妻子杨氏年纪虽然小自己许多,但却聪颖贤惠、温柔端庄,不仅对公婆十分孝顺,更是对丈夫百依百顺,最难能可贵的是,出身书香门第的杨氏不仅是持家的能手,还颇通文墨常能对他的诗作做出些独到的点评,如此一来,小两口的感情日笃,十分恩爱。杜甫也发奋读书,准备再次参加科举,也好对得起妻子的殷切期望。

    ……

    寒来暑往,转眼又至初冬。

    浩荡的长江自西而来,在山南东道江陵府附近折而向南,没入辽阔晦暗的荆楚天际去了。这一段水流略缓,江面更阔,寒露过后,阴霾多雾。江面上烟波浩渺,江边的万株碧树已渐凋零,枯叶纷纷向着干黄的地面簌簌飘落,仍挂在枝头的干叶也在寒冷的江风中瑟瑟发抖,发出一阵密集而萧索的悲叹,与浩荡长江中连绵而喑咽的浪涌声相激荡,犹如一曲永不停歇的和声。在无垠的江边,翻滚的波浪催开了无数朵白色的浪花,又在倏忽间便消散无踪,如此往复,永不停歇。

    岸边泊着一艘半旧的乌篷船,在漫漫的浑浊的江水拍打下轻轻地摇晃起伏,犹如倒伏在江中的半截枯木,即便黝黑残破的躯干被冰冷的江水不断地拍打撞击,也仍不改旧日的秉性,绝不肯轻易地随波逐流而去。

    脱去了几乎穿了一辈子的戎装,张守珪裹在一件黑色的绨袍里,身形似乎矮小了许多,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满头白发、眼窝深陷的干巴老头,就是当初那个威震河北诸胡的大将军。

    他没有让随行的马伕和家仆跟来,只自己一人一骑来到望江亭边。

    他胯下骑的那匹老马,是他当年初到幽州时的坐骑,如今已颇长了些牙口,这些年来虽然它已不能再驰骋疆场,但张守珪还是派人精心看护它。离开幽州时,张守珪偏偏挑了这个老朋友,慢慢的一路骑了去括州。

    如今,人和马,都老了。

    而他要见的那个人,就在那艘江边的乌篷船里。

    “你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缓缓道,随着乌篷船厚厚的蓬帘从里头掀开,头发已雪白的张九龄从里面缓缓钻了出来。

    “老相公,我来了!”张守珪颤声说道。他想过无数种两人相见的情景,揣度过自己可能有的心情,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一番情景。

    在一件灰色的绨袍包裹下的张九龄佝偻着身躯,他弯弯的脊背似乎全靠他双手中拄着的一根手杖支撑才不至于扑倒,谁会想到这个年迈的老人,竟会是当年的大唐首席宰相。

    “没有老相公了,只一老渔家翁耳!”张九龄自嘲道。

    一阵冰冷江风吹过,两颗白头上的几缕乱发在风中飘起。

    张九龄踯躅着转身,撩起蓬帘,一边伸手邀着张守珪,一边向舱内让道:“快,快,来,进来说话。”

    张守珪将马缰绳拴在一段栓船的木桩上,便抬腿迈上了船板,船身晃动了几下,张守珪只好伸手握住了张九龄那干枯的手掌,才勉强站稳,跟着钻进了船舱。

    船舱并不大,只有一张矮几,四只草垫,几上已备了酒具和几碟佐酒的小菜,另有一盆黄菊正在盎然绽放,显示出主人的朴素和雅致,一个粗陶炭盆中的炭火正旺,通红的炭条和银色的灰屑,向外散发出融融的暖意。

    舱外,夕阳没入江边的密林之后,江天已成铅灰色,只在林木和云朵边缘还残存着些许暗红,就像那一盆即将熄灭的碳火,只是连温度都是冰凉的。

    两位老人在舱内长座,一时无言,一杯热酒下肚,身上的寒气才得以消减。

    “元宝,当初你要入阁,是我在政事堂拦阻了下来,你还怨我吗?”张九龄开门见山的问道。

    “哎……”张守珪叹道:“不瞒老相公,要说怨,当初自然是怨的,哪个做节度使的不想出将入相,建立一番至伟的功业?如今来看,老相公竟是对的,什么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啊!”

    “元宝,你也不要心灰意冷”张九龄宽慰道:“你毕竟还年轻几岁,仍有机会。”

    张守珪又叹了一声,道:“老相公莫要宽慰了,终是某急功近利,持身不正,以往种种,咎由自取……。哪里还有机会呀!”随后,他便把自己的遭遇详述了一遍。

    老哈岭一战后,平卢兵马使邬知义重伤不治,在弥留之际他上书朝廷,弹劾张守珪为保存实力而救援不力,致使他孤军被围,损失惨重,奏章中还附上那张缴获的被烧焦了一部分的军令。

    天子看后仍不肯相信,便派內侍牛仙童为特使赴幽州节度府调查此事。张守珪担心于己不利,忙以重金贿赂特使。

    那牛仙童本来就是个贪财好贿的无卵小人,仗着近两年在天子身边办了几件事得了些宠信,腰杆也挺了起来。

    沿路上各州府官员见他小人得志,也不去招惹他,反而都尽量逢迎,如此一来,他便更加飘飘忽忽,忘乎所以起来。

    到了幽州,他见张守珪作为国家的封疆大吏,堂堂的一镇节度使竟主动奉上了金光闪耀的数十万贯钱,卑躬屈膝地求他周全,更是将什么职责、王命和国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此时邬知义已亡,死无对证,牛仙童便让人锁拿了裨将白真陀罗严刑拷打,最终逼迫他招认是自己假传张守珪将令怂恿邬知义进兵,以至唐军败绩……。随即他故技重施,派人在狱中绞杀了白真陀罗,这一套雕心鹰爪的手段使出来真是滴水不漏,就连在疆场上厮杀了多年,从无数死人堆里滚过来的张守珪见了也不禁毛骨悚然。

    然而,就在牛仙童带着数十万贯资财得意洋洋的回朝复命的时候,天子却早已收到了内庭其他官员的举报,还有人将牛仙童的枉法证据一五一十的罗列了出来。天子异常震怒,当即派人将牛仙童凌迟处死。而张守珪贿赂钦差,结交內臣,谎报军功,救援不力,奢侈靡费,营务废弛等罪责也都被一一翻了出来……

    金殿上,面色铁青的天子还将写在草纸上的一首《燕歌行》扔到张守珪面前,责道:“你看看人家是怎么说你这个节度使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你不羞愧,朕还替你脸红呢!”

    在被囚禁于大理寺待罪的日子里,张守珪反复地问自己,那张给安禄山的军令怎么就偏偏落到了奚人手中?自己贿赂牛仙童的事为什么败露的如此之快?还有那首《燕歌行》,据说是身边的幕僚高适讥讽自己的诗作,缘何从来没有听其他人提到过?那高适分明是个边疆小吏,他的诗又是谁递到了天子的手中?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就被心魔牵引着一步步迈向了毁灭的深渊……

    张守珪将这段往事讲完,仰头叹道:“我至今不知当时身边到底伏了多少敌人!”

    张九龄听完,也只得轻轻摇头责道:“元宝,你啊……”语气中既有责难,也有惋惜。张守珪毕竟是大唐不可多得的良将,如此结局,虽然是咎由自取,实在也是国家的损失。

    一阵江风吹来,岸边传来一声清朗的叹息:“大夫犹在梦中耳。”

    张守珪闻言一怔,怒道:“什么人敢在此偷听?”

    张九龄却不着慌,一边示意张守珪莫急,一面对着蓬外唤道:“小友来了?还不快进来见过前辈?”

    话音未落,只觉船身轻轻一颤,竟有一人已飘身上船。

    张守珪心中又是一惊!他是行伍出身,单从这人上船的身法上看,便知此人似有轻功在身。

    只见蓬帘一挑,一股清凉的江风裹着一位白衣青年吹入舱中。

    那人舒眉朗目,面如冠玉,略显消瘦的身上披一袭霜色道服,手持一柄雪白的马尾拂尘,当真是松形鹤骨,洒脱飘逸。

    那人也不客气,自行飘然落座,先向张九龄揖礼问候。又转向张守珪,含笑而揖,道:“京兆李泌,拜见大夫。”

    张守珪向来不喜书生,方才又听此人话语间隐隐似有讥讽之意,心中更是不悦,也不还礼,冷冷道:“郎君方才说我犹在梦中,是何意思?”

    李泌并不着恼,先持壶为二人各满一杯酒,又给自己斟了,姿势潇洒,神色泰然。饮罢,才缓缓道:“大夫在幽州多年,战功赫赫,屡破诸胡,堪称当世名将。然则,大夫晓畅军事,不谙政务,司理藩镇犹可,代天理物不能。夫处山巅而求登天,岂非奢望乎?”

    眼前这个年轻人儒雅斯文,几句话却犀利敏锐,切中要害,虽听来刺耳,却也无可辩驳。张守珪觉得羞愧,脸上一红,本想发作,却又强自忍耐,自斟自饮了一杯,鼻子里只“哼”的冷笑一声,忒自一言不发。

    李泌见张守珪气恼,知他见自己年轻,又出大言,心中不服,微微一笑,道:“前辈方才言‘不知身边有多少敌人’,晚辈粗通些相字之法,或可为前辈拆解一二。”

    张守珪一听,暗骂此人虚妄,心想:“我且先让他卖弄,无论如何拆解,我都说不是,看这小子臊也不臊。”

    他一瞥,见旁边有一碟酱腌胡瓜,便随手蘸酒在几案上写了个“瓜”字,问道:“胡瓜的瓜字,就看看身边是谁害我吧。”

    他根本不信李泌这套装神弄鬼的伎俩,故此给他个笔画又少,意思又简单的,好看他出丑。

    张九龄看了,也不禁捻髯寻思起来。

    谁知李泌一笑,道:“这就是了。”

    伸手也写了个“瓜”字,拆解道:“瓜者,‘蓏’也,从本源上看,此字上有华盖,下分左右,显见此人必在大夫麾下,且必为亲信。”

    张守珪又是“哼”了一声,讥讽道:“这是废话,我当时是一镇节度使,自然此人必在我麾下,还用你说?”

    李泌不以为意,继续说道:“且此字以‘艹’为头,显然此人定然出身低微或曾居于草莽绿林,且‘艹’字头可拆为两个‘十’字,说明此人约二十岁时候归于大夫帐下。”

    张守珪又是“哼”了一声,神情却似乎缓和了许多。

    “看字形,瓜者,藤生而布于地者也。左右两笔象其攀附之藤蔓,中间两笔象其缔结之果实。由此可见,他虽然与您并非亲生父子,但却有父子之名,应是大夫所收的一位义子”,李泌口若悬河,继续说道:“大夫为封疆大吏,‘凡乘舆车,皆羽盖金瓜,黄屋左纛’,而此人定是雄壮威猛,仪容不俗,应是常为大夫执仪仗侍候的武将。”

    此时,张守珪只轻轻的“嗯”了一声,双眼却直勾勾地盯着那个“瓜”字,似正若有所思。

    李泌也不管他,一指那碟胡瓜,继续说道:“大夫方才提及‘胡瓜’,便是此人渊源,他必是胡人无疑。且‘瓜’若加‘子’而成孤苦的孤字,相此人少年孤贫;加反犬(犭)边则为‘狐’,相此人智计过人,狡猾多疑。如此种种,不知麾下可有这样一人?”

    ……

    “胡人、义子,勇猛,多智,出身草莽而少孤贫,二十岁左右投至军前……”张守珪喃喃念叨着:“又常于我左右侍候,持依仗……是他……!”一张须发赤褐、狮鼻大眼,相貌威猛又有些憨态可掬的面孔浮现在张守珪的面前。

    “安禄山!”他失声惊呼。

    李泌的拆解犹如暗夜中的雳闪,电光火石间,张守珪厘清了所有的线索。

    那年,他未能如愿进入政事堂,遵从李林甫的暗示而急于再建奇功的他,故意派行军司马王悔做为特使入奚族牙帐和亲,暗地里,他却派安禄山率重兵埋伏于平卢城外,以期诱杀奚王李诗或世子李归国。这个计划一旦成功,他不仅可以一举平定奚人叛乱,还或可借奚人之手将与自己貌合神离的王悔清除。不过,由于奚王李诗的意外病重,此计并未完全成功,只诱杀了个奚人左护将琐高,而安禄山贪功冒进,反而还折了不少人马。

    他大发雷霆,欲将这个“义子”处斩,但最终还是冷静下来,最后打了安禄山四十军棍,上奏天子发落……

    从那以后,他觉得安禄山非但没有记恨自己,反而更加小心的侍候他这个“义父”,无论大事小情都会请示商议,谦恭有礼至极,还物色了几位妩媚的胡姬舞娘献上……。

    他也曾向安禄山解释当时只是假意为之,以堵众人之口,安禄山却热泪直流地起誓发愿,声称:“儿懂得义父苦心”。

    后来,一直觊觎幽州节度使宝座的邬知义攻打老哈岭。张守珪看破了奚人诱敌深入的战术意图,却并未道破。他密令安、史二将等待邬知义部与奚人拼个两败俱伤后,再一举压上坐收渔翁之利……

    但他派出与安禄山单线联络的传令官竟在路上莫名其妙地被人杀死,那密令也不翼而飞,致使奚人残军在安史二将主力到达前便已脱离了战场……如今想来,恐怕也是安禄山做了手脚——他手下有一批神出鬼没的捉生将,半路暗杀传令官,再故意将密令被奚人“得去”却也不难。

    后来,自己虽也曾起过疑心,但思量再三,认为平卢兵马使邬知义或死或败,都让安禄山有取而代之的机会,谁肯冒如此风险,去做一件对自己无益的事?

    如今看来,安禄山根本就看不上那个“平卢兵马使”的位子,他借自己的手铲除了王悔、邬知义二人之后,俨然就成为河北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而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只有那把“节度使”的宝座!

    此节一想通,其余诸如行贿牛仙童等事,更是无法瞒过安禄山的眼线;至于掌书记高适写的那首诗,恐怕也是安禄山暗中派人搜罗去的……

    “竖子可恶!”想到这里,张守珪又气又怕,额头上竟渗出密密的一层冷汗。

    事到如今,张守珪也不再有什么忌讳,便将自己的疑虑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言罢,他向李泌深施一礼,谢道:“谢小兄弟拆解我心中疑虑,真神人也。方才是我不识高人,失敬了。”

    李泌也忙还礼道:“雕虫小技,不堪前辈赞誉。”

    三人各怀心事,沉默了一阵,只有船外的江风与浪涌声依旧。

    良久,张九龄开口问李泌道:“长源,圣人可安好吗?”他贬官到这长江之滨已近两年,心中却依然牵挂庙堂中的天子李隆基。

    “圣人御体安康,请老相公放心。听说,圣人亦常思念您,每朝臣言及宰相人选,圣人总要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乎’,可见老相公在圣人心中仍有位置。假以时日,重回枢要也未必不能。”李泌真诚的宽慰道。

    “哎,回不去了,长源不必宽慰了。如今我已是风烛残年,回去还能干什么?”张九龄怅然叹道,眼中竟有莹莹泪光,又道:“只希望圣人能将他近三十年来开创的盛世再延续下去,百姓安居乐业,我也就知足了。”

    他顿了顿,又问道:“忠王,哦,不,新太子可还好吗?他是否对老臣当初维护李瑛有所顾忌?”

    李泌点头道:“太子宅心仁厚,您是知道的。他也曾对我说过,‘张子寿身为宰府,公而望身,所作所为皆出于公心’,由此可见,太子对老相公也是感佩的,实无半点怨念。”

    张九龄听了李泌的话,点头道:“新太子能体谅老臣之心,我便知足了。我刚好有几点叮嘱,想托你转达,不知可否?”

    李泌揖道:“老相公请讲。”

    “好!”张九龄缓缓说道:“我唐开国以来,父子猜忌,兄弟相疑,都是惨痛的教训。圣人心中虽然清楚,但涉及江山社稷,也不得不如履薄冰,时刻警惕,此为王者不得已之事也。太子即是臣子,又是儿子,将来不管受到怎样的委屈,都应该体谅圣人的苦衷,尽臣子之本分,相信我,好的,坏的,圣人都会看得见的。这是其一。

    李泌庄重点头,表示认真记下了。

    “其二,忠王与你,王忠嗣、皇甫惟明、韦坚等从小一起长大。如今,除你之外,其他三人都已成绯衣金带的封疆大吏,而忠王已成为当今太子,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王忠嗣、皇甫惟明二人已在陇右、朔方、河西、河东等镇屡建奇功,切不可由此生了骄矜之心,功劳越大,就越要懂得分寸,就越要懂得退让;官位越高,就越要与太子保持距离,切勿生出内外交结的妄想来,越是疏远,就越是保护太子,这点,你可懂吗?”

    李泌听了,神色变得更加凝重,对着张九龄躬身道谢。

    张九龄也不还礼,又继续说道:“其三,我朝税制沿袭前隋采用的租庸调制,然此税制须与均田制配合,做到耕者有其田,方能顺畅实行。隋末大乱,人口凋敝,地广人稀,故我朝开国之初,此税制利国利民。武周以后,尤其是开元以来,人口增长了数倍,已逾四千八百余万,这原是好的,但田亩的增加却远远不足,且土地兼并情况日盛,实则大多数郡县已无公田可分,如此以来,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却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如再遇灾荒饥馑,便造成百姓无力负担,多有逃亡。我在任时,未能及时革除此弊,甚憾!甚憾!”说罢,他长长的一声叹息。

    李泌宽慰道:“老相公此言极是,太子也曾提起此节,只不过目前尚未有良策应对……”

    张九龄也点了点头,说道:“最后一点,朝廷应不断网罗贤才。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人才要给他们历练的机会和进身的空间。看如今的朝堂上,朱紫大员尽皆白头,已有暮气昭昭之象,朝廷中如严挺之、萧嵩等忠直大臣多受排挤。李林甫所进之人,要么是如牛仙客般的守成庸才,要么如王鉷般的钻营小人,要么如吉温、罗希奭般残暴酷吏,长此以往,社稷堪忧啊!”一番话讲完,张九龄已是满面忧色。

    闻听此言,一旁静听的张守珪心中既是惊讶又是感叹。显然,一向老成持重的张九龄敢当自己的面说这番话,便早已存了取义成仁的心思,不怕万一被李林甫等知晓后打击报复。

    李泌天资极高,此刻已将此番话记得一字不漏,更觉张九龄对税制弊端的剖析中有也暗含道家的“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法理,不由心生感佩。

    张九龄又对李泌诚恳地说:“长源,你我相识已久,且互为忘年知己,我知你生性恬淡,崇尚道家,讲究大道无为,知雄守雌,近年来或端居山房,读书炼丹,或游于名山大川,自在逍遥。但长源啊,你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且品性纯良,内藏锦绣,假以时日,必为宰相之材,老友望你能学汉初时候的张良,入世济民,匡扶社稷,待到功成名就,历尽人世沧桑,再去做赤松子游,切莫虚耗了这一身经天纬地的才能,不可辜负了这一段大好的年华啊!”

    说罢,他伸手将那枝盛开的黄菊生生掐了下来,递给李泌,言道:“你看这朵菊花,若植根于泥土中,自可迎霜斗雪,傲然开放,年复一年,生生不息;但如果像这样离了泥土,不到明日便会枯萎破败,芳华不在。长源,这一场盛世千古未有,如能呵护它一程,便不虚此生走这一遭了!”

    李泌如今见他白头之下,那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已变得沟壑纵横,尽是岁月侵蚀的痕迹,又被眼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接过那支黄菊,捻在手中端详了良久,才盯着张九龄的眼睛,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张九龄见他肯听自己的忠告,心中十分欢喜,又给两人各斟了一杯,陪着饮了,才将话题一转,向张守珪问道:“元宝,依你所见,东北、西北等各边镇还能安宁多久?”

    张守珪知他希望让自己给李泌一些指点,便接口道:“老相公,小兄弟,我久在边陲,各镇态势尚算清楚。如今,幽州节度使一职由兵部尚书牛仙客遥领,那竖子安禄山已做了幽州节度副使,他的“义弟”史思明晋升为平卢兵马副使,二人手握兵权,沆瀣一气,实则已掌控了当地实权。此人狡黠无比,又野心勃勃,善于笼络人心,若无人镇抚,恐东北边镇自此无宁日矣!”

    他顿了顿,又说:“西北的安西、陇右、朔方、河东、河西等五镇节度使,如崔希逸、杜希望、萧炅、王倕等或老或贬,青壮一辈的带兵将军中:盖嘉运器量狭窄,安思顺庸鄙无志,夫蒙灵察刚愎暴躁,皇甫惟明好大喜功……,唯有王忠嗣算是个英雄,去岁听闻他得了郭子仪、哥舒翰、仆固怀恩等几员良将,又屡破突厥、吐蕃、突奇施,兵威正盛。而近年来,突厥已然衰落,西域诸国多与大唐亲善,吐蕃虽然日渐强盛,但依我看,十余年内应不会有大的战乱。不过……”说到这里,他突然语塞,显是有话不好出口,思忖了良久才继续道:“不过整体来看,西北军力过盛,而东北、西南军力稍显单薄,如方才老相公所言,王忠嗣、皇甫惟明均与当今太子为莫逆好友,如今二人手握西北近一半的重兵,将来再发展下去,亦恐有尾大不掉之嫌。恐怕朝廷今后会刻意整合、划分,以期各方平衡。”

    李泌听了这员帝国宿将的剖析,不由得深深折服,听他点到了当前西北、东北各镇之间军力明显不平衡,朝廷会有动作,尤其是如西北军过于强大而惹得圣人起疑,祸及太子也说不定。

    他忙又深施一礼,道:“依前辈看,可有破解之法?”

    张守珪又是眉头紧蹙,沉思良久才徐徐说道:“西北方面,正如方才老相公的建议,只要诸将忠心卫国,谨言慎行,莫要持功自傲或结交内廷,凡事皆从朝廷法令,短期内当无大碍。”

    他又叹了一声,道:“至于东北方面,我未能经营妥善,竟一手造就了这场祸事,我之过矣!有道是关心则乱,如今看来,除非诛杀此僚或有德高望重之上将强力弹压,除此之外我也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对策。”

    突然,他精神一振,似乎又想起了了什么,对李泌道:“不过,说起来,我倒是想起一人,他虽然年轻,性格孤高,但深谙兵法,德才兼备,堪称当世奇才,只需多加历练,假以时日,定能成为我唐卫国公李靖那般的一代名将,将来万一有变,借此人之力或能助你拨乱反正。”

    二人听了他如此说,都是一惊,忙问道:“竟还有这等奇人?大夫请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