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手执昆仑 > 第五十七章 江南

第五十七章 江南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手执昆仑 !

    江南官宦地主势力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曾受到严重打击,许多人家业荡然。但是,战争结束不久,他们又迅速的发展起来了。

    以苏州府为例,明初,苏州府税银总数约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户总数约四十九万余。约千分之一的户,占一府七县田赋总数的二十分之一。

    可见,明开国之初,江南土地又已高度集中。

    比如传说中的富商沈万三,“田产遍吴下”;丹徒曹定,占田万余亩;义乌巨室娄土祥,仅食客就养了数十人。他们的财产实力,雄视江南,“上足以持公府之柄,下足以钳小民之财”。

    但是,如此富庶的江南之地从明初开始,却是和大明王朝离心离德。

    造成现在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者,是由江南本地官宦乡绅等大地主的组成特点决定的。

    二者,便是由太祖朱元璋和江南世族的恩怨决定的。

    江南的官宦乡绅等大地主地主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聚族而居。

    从明初开始,江南各地分布着许多聚族而居的强大地方宗族。

    如历史记载的,溧水大姓端氏,“群从子弟居山东西前后百余家,高墉飞,环数百里相接。”据说,很多大族聚族而居,绝无一家杂入者。

    其二是累世仕宦。

    宋朝南渡之后,江南就是南宋的政治中心,江南地主阶级进入宋朝中央者累世不断。元朝代宋,这些家族虽然由于改朝换代而有所势力消减,但仍旧有许多家族在元朝任职。到了明朝为止,江南已经有不少百年官宦世家。

    而恰恰是,聚族而居和累世仕宦这两大特点,使江南地主之间关系盘根错节,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声望。能够号令亲族乡邻,肆意进行土地兼并。一般的官员到此,都要拜会本地世族才能安稳做官。因此,朝廷在江南的政令还要看这些豪族的脸色。

    至于江南世族与朱元璋的矛盾那是由来已久的。

    因为在元末时期,这江南的官宦地主都是支持张士诚、方国珍和朱元璋作对的,为了击败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可是费了好大一股劲,自然是不待见江南的这些官宦地主。

    在明初的时候,随着江南地主势力的恢复与发展,他们和朱元璋建立的大一统新王朝,在权力和财富的分配上的矛盾开始迅速激化。

    明初的时候的,江南地主对明朝的政治态度,大抵有三种。

    第一种是拥戴明朝,这其中主要包括朱元璋的从龙功臣刘基、宋濂以及后来开科取士的进士。

    第二种是对明朝抱着若即若离的态度,如山阴名仕杨维桢、黄岩等文人。

    第三种则是对明朝采取敌对情绪的人员,以往张士诚等人的支持者。

    正是,江南官宦地主对新建的明朝的种种态度,造成了明朝对江南统治的不稳定性。

    但是,江南是国家的财赋重地,元朝全国税粮共一千三百余万石,其中“江浙税粮甲天下”,仅浙江一省就达四百四十九万石,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强。

    面对不安稳的江南诸地,朱元璋便对此地课以重税,因而直到现在江南等地的赋税也尤其重。

    据说,洪武年间,江南官吏经常冒杀头危险,向皇帝请求减免田赋。

    而且江南经常发生地主反赋役的武装暴动。虽然最后都未成功,但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主对明朝的敌视情况。

    同时,朱元璋自从消灭张士诚后,几乎每隔三、四年,江南地主就要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在洪武四年的杭州飞粮事件、九年的空印案、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十八年的郭恒案和二十六年的蓝玉案等一系列重大斗争中都受到了牵连。

    后来在洪武三十年,又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朱元璋借口当年所举进士皆南人,逐、杀主考官,下令重考,尽取北人,扭转了南方士子垄断科举的局面。

    有了这么多的恩怨情仇,江南等地不管是百姓还是世族对于明朝的统治离心离德。

    毕竟这里的百姓赋税要比其它地方重,这里的世族曾经都受到过打压。再加上此地世族实力强大,江南文风鼎盛在朝廷为官者甚众。

    这么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还有群众基础,已经盘踞在江南有百年,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了一张笼罩偌大江南的利益大网的庞大势力几乎是将江南打造的滴水不漏。

    现在正德朝,虽然说朝廷依然对江南拥有一定的掌控权,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江南其实是渐渐脱离了朝廷的管辖。

    李缘本来也想借助宁王之事,扫荡一遍偌大的江南,看看在宁王朱宸濠掀起的大动乱中,能不能够扫清盘踞江南的蝇营狗苟。

    不过想来怕是困难,这江南就是关系网盘根错节的一个势力集团,想要彻底产除只能是让宁王占据江南,再将江南彻底打烂。不过,如此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李缘决定还是梳理为主,将那些出头的、跳的正欢的人除去就好。如此能够稳定江南十数年,算是对得起弘治帝的知遇之恩了!

    ……

    苏州,桃花庵。

    此时,桃花庵的主人唐伯虎已经离去,住在此地的变成了李缘和柳生飘絮两人。

    后院茅庐之内,柳生飘絮正专心给李缘煮茶,李缘在一旁翻看最近六扇门打探到的消息,重点自然是有关江南的消息。

    煮好茶,柳生飘絮给李缘倒上一杯,开口问道:“林君,昨天上街时米价已经涨到斗米七百文了,咱们现在就这样什么都不做吗?”

    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最少也需要五斗米,就需要耗费三四两银子去买米,而大多数底层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二两银子不到,只能买两斗米吃上十来天。时间短还好,超过两月,暴乱必生!

    去年江南水灾,粮食欠收,现在是四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保证粮食充足供应乃是头等大事。

    李缘叹口气说道:“我来江南之前已经去信台州府李明芳,让他筹备粮食火速运来江南之地。此次既然有官仓出现问题,也该是拿这些硕鼠开刀的时候了!”

    苏州府府衙,房间里灯火通明,同知崔伯肃忧心忡忡道:“知府大人,我等面临两个很棘手的问题,首先是官仓之粮被倒卖一空,再者现在粮价暴涨,如此两件事凑到一起,怕是会引起民乱啊,到时就大事不妙了!”

    “唉!本官已经写奏折向圣上报告此事了,官府回函不日便有钦差驾到,想来会有办法,我等先控制局面!”知府王顺芝苦笑一声,叹息道。

    崔伯肃问道:“知府大人,还能向富户们募捐点粮食吗?”

    王顺芝摇摇头,恨声说道:“我怀疑此时粮价飞涨,就是那些张、冯、邓、李四家大族控制粮商的手笔。”

    王顺芝瞥了崔伯肃一眼,见他一副欲言而止,便道:“崔大人,你有什么话就直说。”

    崔伯肃微微叹了口气,“事实上苏州府并不缺粮,我今天下午去拜访了几家米商,他们都是以去年水灾粮食欠收为借口,说自已家的粮食不多。但是,据下官了解,这些米商背后的苏州李家,至少都有十几万石的屯米。而整个江南张、冯、邓、李四家的屯粮少说有百万石粮食,他们此时一方面是囤积居奇等待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他们好像在谋划什么。”

    “有什么谋划?”王顺芝不解地问。

    “大人可知道,现在江西的那位动作很大?”

    王顺芝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这件事太大,恐有不测之祸。我们还是先处理眼前之事。”

    “是,大人!”崔伯肃满意的点点头,此刻他也不想卷入那件大事中去,不然性命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