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隐尘世间 > 第1章 小南房

第1章 小南房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大隐尘世间 !

    儿时印象当中,家里的房子很温馨。

    虽然都是在北方,但是房子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相似也不同。

    相似的地方就是房子与房子之间,每户每户之间都会有巷子,也叫走廊。可能是因为间距太小阳光照不进来的缘故吧,我们当地的方言叫做“黑廊子”。这样的居住区也就是李总理曾经所说的“棚户区”,是被巷子隔开了的一排一排的住户。

    一般情况下每排有五到八户居民。每个区域大概有六到七排左右。民政局在进行户口本登记的时候,便是巷名+排+户。

    当地民政局是按照“十天干”的方法来对巷进行命名的,有甲字巷、乙字巷等等,我家是辛字巷五排三户。

    不同的地方在于,北京的每个四合院会住很多住户,也就是很多个家庭,而我的家乡都是独门独院独户的。当然,符合北方的居住条件和风土人情。每户都会有自己的住房和院子,只是有大小的区别而已。住房都是坐北朝南。当地的人称为正房。

    房屋设计没有客厅、卧室、厨房、餐厅等功能区域的明显划分,除了当时的“万元户”的住宅具备功能区划分以外,其余的都相差无几。

    一进门,对面是火炕,火炕的旁边连着锅台,也就是做饭的地方,和咱们现在楼房用的燃气罩是功能差不多。因为都是烧煤做饭,所以锅台都和火炕连在一起,同时也起到了保暖的作用。有的住户为了安全,将锅台和火炕的连接处架起了一道格栅,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在做饭的时候,不懂事的小朋友距离锅太近发生危险。这也是锅连着炕的最大弊端。

    那些年最多的新闻便是谁家的孩子被锅烫了一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家乡大多数住房一进门都是这样的布局,少有例外。贫富差距的标志就是谁家的房间数量多,谁家的居住面积大,还有谁家的院子足够大。其实和现在所说的一样,那就是居住的平米数大小。因为地区偏远比较落后,没有楼房、平米数一说。

    房子里家用电器数量的多少,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同样也彰显着贫富差距,按照当今社会衡量的标准,除房子之外便是交通工具和银行存款了。

    在具备了以上条件的情况下,一般家庭的交通工具必然是自行车。因为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乡镇来讲,汽车还没有普及。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数量便是家庭生活条件的另一个标志。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就是大梁自行车、上海机械表、脚踏缝纫机。

    至于存款那就更不用说了。那时的社会平均工资都很低,正常的双职工家庭每月总收入在50到60之间,甚至更低。当然挣得多的也有,但很少,在当时的小镇来讲月薪上百上千的可能只占5%到8%。在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的确实是富了一大批人,那就是后话了。

    除了这些基本生活条件以外,院子大的家庭还会在空余的地方盖几间平米很小的房子,用于当做“粮房”,方言也叫“小南房”,就是坐南朝北的房子,也是储存粮食的地方。

    当然也可以停自行车,摩托车,放些其他的杂物,和现在的储物间类似。也有的“大户人家”会把盖起来小房子租给没有房子的家庭,或者当做学生宿舍,以铺位为单位的方式来赚钱,一进门只留一条一人宽的窄道用于通过,然后就是炕的位置用来睡觉,和现在的青年旅社的模式差不多,只不过条件差的就不只是一星半点了。

    我家并不富裕。居住的房子就是供大户人家放粮食、杂物、和出租的两间小南房而已,加起来不到30平米。唯一的好处便是自己独门独院儿独户。小的时候我一度困惑,为什么我家的房子和左邻右舍家的房子不一样呢?为什么他们家的房子又高又大又宽敞,而我家的房子又矮又小又窄呢?为什么别人家的房子白天能从窗户上照到太阳,而我家的房子一年四季都照不到阳光呢?但无论有怎样的疑问,自己的家始终是最温馨的,最温暖的,最贴心的,也是最安全的,因为,爸妈在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家。

    偶然的一次从父母那里得知,我家占地面积其实是盖正房用的。但是因为家里的生活比较拮据,240元的人工费拿不出来,只好用了盖正房的材料盖了一间小南房凑合着住了。虽然浪费了材料,但总比没有强的多吧,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小窝了。

    就这样,自打我从记事起,便在那小南房里,所有的事情将从那小南房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