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国脊梁 > 64、农村的婚宴吃窝头

64、农村的婚宴吃窝头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中国脊梁 !

    64、

    农村的婚宴吃窝头

    即便在困难时代,农村里遇到红白喜事时,还是要过一下的。只是所有的仪式都相对简约,更不敢奢侈。

    没有自行车之前,迎娶基本上是步行,陪嫁也很简单,就是些大衣柜、缝纫机啥的日常用品,用人抬着或用地排车就拉来了。后来,逐渐有了自行车,迎亲的时候就到处借几辆自行车来。那时候,当自行车队“叮铃铃”地驶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就感觉很荣耀了。

    碰上乡邻结婚,一般一个生产队的社员或者亲朋好友都要去道贺。

    我记事的时候,遇到喜事大家都去“随礼”(送份子钱)。到了娶媳妇的那家,进门后有个礼账桌,桌子上铺着红布,请村里的秀才专门在一个用红纸折叠的礼账本上记下大家送的礼金。

    最早的时候,没有血缘关系的乡邻,一般是随1元钱的礼金,稍微有点关系的是2元,亲戚朋友才不得不拿出5元钱的礼金。如果稍微碰到有亲戚在外面工作的,能随上10元的礼金,就能轰动全场了,主人脸上也是红光满面。

    同时,亲朋好友还要另外附上一块缎子布,称为“背面”。在遇到白事的时候,则随着礼金送上一块青布,称为“帐子”。记礼账的先生在写上礼金后,旁边还会有个写字的先生来配合。遇到红事,就用一条红纸写上“某某恭贺”,用曲别针将红纸别在“背面”上。遇到白事,则用白纸写上“某某吊唁”,同样用大头针别在亲朋送来的“帐子”上。

    这样,也使前来的亲戚能互相参观下别人送的背面和帐子的好坏、价值几何。有些人买的背面或帐子好点,就会得到其他人的啧啧称道。送得稍微差点的,就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有时还会悄悄蹭过去,用别人的背面或帐子挡住自己的。

    挂钟时兴的那些年,结婚时要是有人送个挂钟,就更是很体面的事情。

    那些年,送的背面是很有用的。一般的家庭,盖得都是粗布被子,好点的人家才有床盖在上面的缎子面的被子,称为“压风被”。那床缎子面的被子,也是故意显摆的,其实下面的被子还是粗布被子。

    而收来的缎子背面,只有极少数家庭能分给兄弟姐妹一块,大家拿回去做床被子,其他的基本上都要留着。其他亲戚家过喜事时还要还回去,只是不能将人家送来的再送回去了,要挑选一块价格差不多的送回去才行。

    收来的青布帐子,用处则要多一些。早些年,这些青布还可以给老人做几件衣服穿,甚至做些家人的裤子、鞋帮、棉帽子、内衣裤等。

    当时的婚宴也比较简单,虽然汤汤水水的也有一些盘子和碗,但基本上都是凑合起来的“宴席”。

    那时候,大家生活都比较困难,倒是也没有多少人计较。婚宴上一般还是有一到两个肉菜的,但也就是10片肉左右,而且切得很薄。肉片下面,基本上都是垫着一堆白菜或其他青菜。

    肉菜上来的时候,手快的还能夹到一片,带着孩子、在照顾孩子吃饭的妇女,稍不注意,就一片肉也吃不成,心里会懊恼半天。回去的时候,还会在孩子屁股上悄悄拍上一巴掌:“要不是带着你个兔崽子,老娘也能抢到一片肉吃了。”

    我几岁的时候,和我一起挑河、在伙房里做过伙夫的三叔结婚时,记得还是吃的窝头。

    若干年后,和三叔的孩子说起这事时,那孩子眼睛睁得铜铃大小:“哥,不会吧?哪有结婚吃窝头的!”我郑重其事地说:“不信可以回去问你爹去啊!”那孩子呲牙咧嘴地说:“怕不会吧!现在都吃馍馍了,要想吃个窝头还不容易,要喊俺娘临时蒸一点。”

    在婚宴上吃东西,也会发生很多好玩的事。

    有一次的婚宴,我和邻居的一个二叔坐在一个桌子上。二叔比我还小两岁,识字不多,但喜欢看小人书。我当时正拿着一本连环画在看,他就一直偏着头,凑过来看。后来,我看开始上菜了,其中一道菜还有点蒜薹,大家的眼睛就盯着盘子里那几根少得可怜的蒜薹。

    这时候,我身边一个伙伴说:“你自己的画书老是看啥,借给你二叔看吧。”二叔就忙不迭地接过来看,大家的筷子开始快速伸向那盘蒜薹。

    二叔一边翻画书,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了句:“哪个是啥菜?”喊我借给二叔画书的孩子就说:“是芹菜。”二叔也没细看,说:“我不喜欢吃芹菜,就等着吃蒜薹了。”之后,低头一直忙着翻画书。

    几分钟后,二叔忽然抬起头来,一双眼睛“咕噜噜”地往桌子上踅摸。我问:“找啥啊?”他说:“那盘蒜薹咋不见了?”我还没说话,身边那坏孩子忍不住“噗嗤”笑了。二叔没吃到蒜薹,气急败坏,差点就要拿碗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