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中国脊梁 !
88、
要饭的双枪老太婆
在生产队那会儿,附近村子里也有一些“乞丐弟子”,大家称他们为“要饭的”。
这些要饭的有时候会经常来乞讨,有时候是很久来一次。
妈妈说:“这些人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家里孩子实在多,到冬天没粮食吃了,出来乞讨点干粮或者粮食回去糊口。另外一部分是‘职业’要饭的,不愿在生产队挣工分,也不想做啥挣点收入,就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每天赖着去乞讨点残羹剩饭吃。”
最早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要饭的到家门口,妈妈都会喊我拿一两个窝窝头送给他们,要饭的也千恩万谢地走了。有时候遇到吃饭的时候,还拿要饭的的碗来,满满地盛一碗稀饭,放两筷子腌的萝卜丝,再拿两个窝窝头塞到他们手里。
农村里有句话,叫“要饭的供享窝头,穷心尽到”。原意是指过年时,要饭的拿不出好点的东西供奉祖先,能拿几个窝头上供,已经是最大的努力了。后来说这话时,一般是指帮助别人时,也只能尽到这些心力。那时候,要饭的确实能要到玉米面窝头已经不错了,有时候还会要到高粱面的窝头。
但后来,大家生活稍微好点,要饭的就很少再要窝头了。
一般的要饭的再去到哪个村里,都是背着个布袋,看上去像是丐帮的“布袋长老”。只是都背着一个布袋,大概都是“一袋长老”吧。进门就拿出一个很大的搪瓷缸子来,你给他剩饭菜和窝头还不要,就要一缸子玉米粒。
妈妈说:“这些要饭的就不是家里揭不开锅的,是专门到人家家里要了玉米粒,到半袋子了就拿去集市上卖,然后买酒买肉自己去挥霍呢!”
所以,以后见了这样“布袋长老”们,我就开始讨厌。再听见敲门声,才打开一条门缝,只要看见有举着个大搪瓷缸子站在门外的人,“咣当”就关上了门。这些要饭的吃了闭门羹,还经常嘴里不干不净地嘟囔着。
有时候,一些外地人也拿着缸子来要饭,妈妈也就不说啥,舀了一缸子玉米粒,就递给了要饭的。
我纳闷,问她:“为什么见了外地要饭的,就要给他玉米啊?”妈妈说:“外地的来要饭,有些是家里人口多,想要点粮食兑换点钱,回去再买成粮食糊口。你给他饭菜,他自己倒是吃饱了,多了也带不回去家里啊,还是给点粮食吧。”
有时候孩子们玩耍,有的就扮成要饭的。
孩子淘点锅灰在脸上胡乱抹两把,把开花的破棉袄袖子里的旧棉花往外薅出来一点,找个棍儿拄着,把腰一弓、把背一缩,眼睛眯着装瞎子,跟其他的孩子要饭吃。那时候,《天龙八部》还没出来,不然,孩子们都会扮演乔峰,不扮演小花子了。
要饭的孩子点头哈腰,嘴里喊着:“大爷,行行好吧,给口吃的。”其他的孩子就“哼着哈着”地说:“唱个段子,大爷就给你吃的。”那扮要饭的孩子就扯着嗓子鬼叫一通,嗓音比用瓦碴打磨铁锨的声音还难听。其他孩子听不下去了,就捂着耳朵轰他下去,自己用唾沫从那孩子脸上沾点锅灰来擦在脸上,自己来扮要饭的。
玩这个游戏,每当被大人看见,都要被痛骂一通:“玩什么不好啊,玩这个,长大了想去要饭啊!不长进!”一边骂,一边抽根树枝子一顿乱打,一群孩子立即做猢狲散。跑得慢的,屁股上早挨了几下子,一边“嗷嗷”叫着,一边捂着屁股“加速”逃跑。
那时候,邻村的北张村里,有个奇怪的老太太,天天转悠着去要饭。
老太太那时候已经头发灰白了,长得高高瘦瘦,一副大嗓子。进门就喊:“嫂子,饿了,给点吃的。”每次见到她来,妈妈都是喊她到家里来,给她盛碗饭,让她坐下来吃。有时候,见一个脏兮兮的老太婆坐在桌子边上,跟着我们一起吃饭,我就吃不下去了,端着自己的碗蹲到门槛上去吃。
那老太太吃饭速度也快,风卷残云地就吃完了,临走还说:“嫂子,家里还有几个孩子呢,还有吃的没?”有干粮时,妈妈就给他揣着几个;没有现成的干粮时,妈妈就给她舀一缸子玉米粒。老太太爽快地说:“谢了,嫂子!”转过身去,一阵风似地刮走了。
看着老太太走了,妈妈总是叹口气,半天不说话。
后来问妈妈,我才知道了这个老太太的来历。老太太年轻时也是个美人,是北方一个国民党头目的小妾。
解放前夕,国民党溃退台湾,这个小妾也同机赴台。中途遇到解放军炮击,飞机出了故障,要减轻机上重量才能继续飞行。在丢弃了所有的行李后,飞机还是飞不起来,都要擦到树梢了。
无奈之下,那位国民党头目喊驾驶员打开舱门,喊那个小妾到舱门边,指着下面说:“你看那是什么?”小妾傻乎乎地低头往地上看。那家伙抬腿就是一脚,将这个小妾踢下了飞机。之后,飞机才重新拉升起来,仓惶逃跑了。
那小妾被踢出舱门时,飞机的高度已经很低了,加上她掉在了庄稼地里,虽然将地面砸出个大坑,摔得七荤八素、破头烂蒜的,但毕竟捡了条命。
后来,她被当地的百姓救起来后,这个美人就有点痴痴呆呆了,一直骂着她的那个负心人。后来,她也无处可去,在其他人的撺掇下,就无奈地嫁给了北张村的一个光棍,还生了一堆孩子。
听妈妈说,这个美人年轻时很厉害,能双手打枪,枪法还很准,平时也是一副雷厉风行的脾气。
老太太落魄到农村后,虽然也生了一群孩子,但她从来就没干过这些粗活,基本上也很少去生产队里劳动。
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她就风风火火地去附近村里要饭。每次去要饭,她也刮风似地,就像是去邻居家串门一样。大家见她来了,都说:“‘双枪老太婆’来要饭了,给她点吧,她家里还有一堆孩子呢。”
在远的地方要饭,其他人不了解她的情况,看她要饭时还大大咧咧的,很多人很不高兴,就啥也不给她;她也不生气,就继续去下一家去要饭。倒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她的身世和家里的情况,不管她像不像要饭的,都会接济她一些。
多年后,从外地读书回到老家,有次见到她,她还在沿街乞讨。那时候,在街上要饭的已经很少见到了,她几乎都可以做丐帮的帮主了。
只是,她的头发更白了,背也驼了,走路也迟钝了很多。妈妈就叹息:“一个可怜的人啊,要了一辈子的饭!”
又过了一些年,北方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丐帮弟子”也绝迹了。有次说起“双枪老太婆”来,妈妈叹息着:“早死了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