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宅男穿越明末之四美争夫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屯兵安阳

第一百一十七章 屯兵安阳

作者:二号穿越者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宅男穿越明末之四美争夫 !

    安阳盛产煤、铁及石灰岩,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

    余翔一路顺利,很快到达安阳,阿牛率领人员相迎。

    余翔稍作休息后,视察了安阳炼钢厂,安阳保粮区以及安阳县城建设,虽然有所欠缺,但总体已成规模,余翔很满意。余翔对于安阳的建设非常重视,这里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余翔自河南北上的桥头堡。

    如果历史轨迹不改变,明年,也就是崇祯十一年,皇太极会命多尔衮南征明朝,多尔衮和岳托率兵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掠山西,破济南,杀明朝总兵卢象升;然后向北掠天津、迁安,出青山关返还,往返扫荡数千里,于崇祯十二年三月回到辽东;共攻陷城池三十六座,招降六座,掳掠人财物无数。

    余翔决定将安阳建设成为军事基地,将钢王李、孔华阳等人调到安阳,设立火器制造分厂,并将刘国能留在安阳练兵驻守。

    进一步围绕卫河、漳河、洹河、汤河、淇河等水流充沛流域,建立保粮区,要做好与清兵明年一战的准备。面对来年的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皇太极率领的满清铁骑,与张献忠所率领的起义军战斗力可不是一个等量级,严格地说,余翔目前所交手的对手,并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对手,说白了,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如果与清骑对战,方能检验河南新卫军的战斗力。

    明朝军队失败,并不完全败在明朝军队战斗力上,明朝内讧,朝臣意见不统一,相互倾轧,也是极其重要的失败因素。

    后世历史上,崇祯十一年,面对清兵不断进犯,朝中以首辅杨嗣昌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内而后攘外,要与清军议和。崇祯帝拿不定主意,召卢象升商量,而卢坚决主战,崇祯却要他与主和的杨嗣昌及监军高起潜商量。结果可想而知,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朝议未有结论。

    崇祯帝让卢象升率军驻守昌平,与进犯清军多次作战,均取得胜利,不过付出惨重代价,他率领的二万军队也死伤一万五千多人。杨嗣昌对卢象升战胜清军的消息不但不报告崇祯,反而诬告卢象升按兵不动,并借此断绝了他的给养。卢象升只得率领不到五千人的部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移兵巨鹿贾庄,已断粮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即使这样,卢军兵无一人叛。

    宦官高起潜统兵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知道败局已定,在军中大哭,仍然发誓与清军决一死战。

    随后破釜沉舟,拔寨出兵,于蒿水桥决战清军。卢象升的五千军兵被清军数万骑兵围了三圈,水泄不通。卢象升指挥士兵奋勇出战,喊杀声惊天动地,从早上直到晚上,炮弹打光了,箭射光了,便与敌人贴身肉搏,最后寡不敌众,身上中了四箭三刀仆倒身亡。

    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杨嗣昌却坚决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杨嗣昌大怒,将他抽打三日夜而死,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余翔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每每想到铁血将军卢象升因为内讧惨死,心痛不已,他因此决定在安阳屯兵,安阳距离巨鹿只有三百里路,一旦真发生战事,率兵驰援,骑兵一昼夜可到。

    余翔在安阳的举动,引起了崇祯极度不安,他的理解是余翔在安阳屯兵,有剑指京城,危及京城安全。他在御书房召见杨嗣昌。

    杨嗣昌进了御书房,见崇祯一脸忧虑,心里便留了意。行了君臣大礼,崇祯给杨嗣昌赏座、赏茶,这个举动极不寻常,杨嗣昌更是处处留意,揣摩圣意。

    杨嗣昌略一品尝,便知是新村绿茶,忙连声称赞:“好茶,好茶!”

    崇祯沉着脸说:“茶是好茶,如果肠胃不好,喝了绿茶,反倒对身体多有危害!”

    杨嗣昌一怔,听出话外之话,说道:“余总督在河南,平定匪患,抗旱救灾,功劳不小,只是其军队规模发展速度过快,已然不是一个地方卫所编制,这点让微臣深感忧虑。”不愧是官场老手,他很快地领会崇祯意图,一语中的,正中崇祯心思。

    崇祯说道:“余翔确为能员,不过河南新政与大明律多相违背,如各地效仿,我大明只怕会分崩离析。是以,朕岂担心任由余翔一意孤行,会助长其骄纵之气。”这无疑明说了收回河南特权。

    杨嗣昌听闻大吃一惊,崇祯皇帝这种态度转变之大,令他很意外,他略微一想说道:“据微臣所知,河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其炼钢、造枪技术精湛,如果将这些技术收归朝廷,余翔即便在河南闹出动静,如果在武器上占不了先,一定不会做出出格事来;且河南是朝廷粮赋重地,现今朝廷处处缺钱缺粮,余翔治理有方,今年的税赋不应减免。”此举要釜底抽薪,要来炼钢和造枪之术,对河南商业和军事造成影响,缴纳钱粮,让其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崇祯觉得此法可行,他更在乎利用此试探余翔的忠诚度,不过他深知,处事要有度,不能将余翔逼反,这也是崇祯所不愿见到的。

    崇祯拟旨,命赵嘉诚为传旨官,来到安阳,向余翔宣读圣旨。

    圣旨大意是朝廷对于余翔在河南成绩予以肯定,对炼钢,造枪之法甚是关注,望能将此炼钢、造枪之法贡献给朝廷,发扬光大,增强大明武力,让蛮夷不敢入侵。另外朝廷财政吃紧,往余翔尽快缴纳今年粮赋,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余翔接到圣旨后,内心非常矛盾,如果将炼钢,造枪之法交出去,河南震慑四方的优势便尽失,跟严重的是,这些技术一旦被清人窃取,后果不堪设想,会加速明朝灭亡。另外,崇祯皇帝明知河南今年大旱,按理说应该发放救灾粮和银子,退一步说,减免赋税理所应当,然而现在居然反过来,居然催缴粮赋,意欲何为?

    河南虽然进行保粮区建设,取得一些粮食,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何况目前前来河南的灾民已然不是河南一省,陕西、山西、河北甚至南方的灾民涌入河南,河南承受着大明赈灾的重任,如果崇祯稍微明白一点,就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余翔左右为难,秘密召集王承恩、李岩商议对策,他对王承恩非常信任,相信他是一位明事理的人,会以大局为重。

    余翔道出心中忧虑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

    王承恩表示理解,同时指出,如果抗旨不遵,将会带来严重后果,首先崇祯帝那一关过不了,从此以后,崇祯帝会心生隔阂,以后难以君臣同心,其次,那些以前弹劾他的大臣会卷土重来,没了崇祯帝支持的弹劾,其后果不堪设想,弄不好会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抵.制绞杀余翔运动,袁崇焕便是一例。

    李岩说:“进呈万岁的,应该是最好的,最为成熟的东西,莫不如将坩埚炼钢法和燧石枪造枪技术进献给万岁。”他的意思是将已经淘汰的技术进献。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折中方式,余翔比较认同李岩的这种做法。先进的技术,无论如何也不能献出来。

    王承恩继续说道:“身处河南,才知河南抗旱救灾的不易,万岁让缴纳粮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余总督也要以大局为重。”

    余翔说道:“朝廷既然艰难,为皇上分忧乃是为臣本分,但是粮食确实缺乏,我只能将粮食折成纹银缴纳。我初步折算一下,往年河南一地,往年缴纳白银约三十万两,今年河南遭到百年不遇大灾,能否折算成二十两。”

    王承恩可知道,这二十万两可不是小数目,这可是河南邮政储蓄银行保证金,如果出现现银挤兑,弄不好河南金融体系会出问题。王承恩对于崇祯皇帝突然态度转变也觉察出一些端倪,叹息一声,不好再说什么。

    几天后,两个锦盒被密封得严严实实,一个锦盒中是坩埚炼钢法,一个锦盒之中是燧石枪制造法,二十万两白银用十多辆马车拉着,还由诸葛山珍带着二千火.枪兵,护送至京城地界,交由京城官兵护送,这才折返。

    通过这次事件,余翔觉察皇上态度转变,对于崇祯多疑非常了解,看来,对于余翔的信任,出现了很大转变,他也必须留一手,这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安危,还会危及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帝王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老百姓的祸福,全身系帝王一人之身,如果是明君,乃万民之福,如果是昏君,乃万民之灾。

    这崇祯皇帝,是民君还是昏君呢?

    余翔下达命令,封锁河南炼钢、造枪、造炮和练兵等消息,列为最高机密,严禁技术外泄。并让贾斌久建立一系列的保密措施,严防死守,不让任何尖端技术外泄,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崇祯皇帝收到赋银时,又不安起来,余翔这么爽快地送来这么多银两,速度之快,让他震惊。

    他又招来杨嗣昌商议,杨嗣昌已经嗅到崇祯态度的转变,他对余翔的态度也有了较大变化,只是目前,他不便于将这种态度表现出来,如果一旦让朝中之人察觉到他态度转变,将会攻击他举荐失察之罪,他兵部尚书之职只怕不保,弄不好会身败名裂,全家遭殃。

    杨嗣昌只得委婉地规劝崇祯维护皇上的威信,先观察余翔的下一步举动,再做打算,当务之急稳住余翔。

    崇祯也是此意,第二天早朝,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表杨了余翔,说其主动向朝廷进呈炼钢和造枪之法,还缴纳赋银二十万两,让朝中之人以为楷模。

    朝中之人莫不惊奇,陕西大旱,朝廷每年填进去几十万两赈灾银,粮食几十万石,但河南,一粒粮食未给,一分钱没花,还有二十万两银子进账,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这些朝中大臣可不是傻子,从中他们窥出一些端倪,只是他们在寻找机会验证他们猜测而已,一些大臣在私底下又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