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章 银章密奏

第9章 银章密奏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崇祯重振大明 !

    听到朱由检说出自己的名字,侯保山心下振奋,知道自己已简在帝心,试着献计道:

    “陛下想直接任命外朝官员,也不是没有办法。”

    “只要把意思传达给内阁,让内阁票拟就行了。”

    “如今的四位大学士,还是很好说话的。”

    “六科封驳的问题,也能让他们解决。”

    听出侯保山的意思,朱由检彻底明白了魏忠贤的作用。

    若非魏忠贤把外朝收拾得服服帖帖,如今的四位大学士,绝不会那么听话。

    只是对朱由检来说,他需要的朝臣不但能够听话、还能帮自己解决内忧外患。那些对魏忠贤唯唯诺诺、阿谀奉承的臣子,显然是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必须要启用些被魏忠贤赶走的大臣,让他们为朝廷做事、帮朝廷解决困难。

    这点魏忠贤是很难同意的,因为阉党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依附他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这些人都想着把上面的人拉下来升官,怎么可能愿意让那些人回来争官位?

    魏忠贤但凡脑子没问题,就不会放着他们不管,反而任由皇帝启用反对他的大臣。

    所以朱由检要启用有能力的臣子,就必须打倒魏忠贤和忠于他的一批人。把他们的官位空出来,安置那些大臣。

    而且,因为魏忠贤搞出的东林六君子、七君子事件,办得实在是太糙了。他的做法让大明的党争迅速激化,朝堂混乱不堪。他麾下所谓的阉党,也一直在混乱之中。朝堂上去年的阉党大臣,和今年已经不是一批人。

    所以在朱由检看来,魏忠贤即使愿意投靠,对他来说也完全是负资产。唯一的价值就是用他的性命,为自己安抚朝野众人。

    最好能让他获得士人称赞,得到明君名声:

    『以后我对大明的制度必然会有很大改变,一个明君的名声还是很重要的——』

    『要让人知道我是为大明好,能够明辨是非、让他们的忠心不会白费。』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支持,追随一位明君。』

    一个昏君改动朝堂制度,多半会被称为乱政。各种政策即使制定了,也难以执行下去。

    但是明君就不一样了,会有一批人支持,和反对者形成争论。

    朱由检可以在争论过程中,发现支持自己的臣子,帮他们升上高位。

    所以明君的名声不管能维持多久,最初一定要有,以便吸引人才建立班底。

    魏忠贤对士人的残害,正好给了他机会。只要给这些人平反,他就很可能获得士人感激,得到明君名声。

    这是魏忠贤如今最大的价值,也是朱由检必须要除掉他的原因。

    把这些在脑海中转了一遍,朱由检已经下定决心除掉魏忠贤,却又从天启皇帝的做法中,知道以后如果文官不听话,自己可能需要一位压制朝臣的宦官——

    这个人要有能力,但又不能擅权。

    要能承担骂名,又不能像魏忠贤搞得天怒人怨,搞得朝堂撕裂。

    侯保山现在肯定不能承担这个重任,徐应元有这个心思,但他野心太大,或许比魏忠贤还不堪。

    王体乾或许可以,但他和魏忠贤牵连太深,而且没露出投靠朱由检的想法。

    或许可以试试涂文辅,看看他能不能承担起来!

    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御马监掌印,涂文辅担任司礼监掌印的资格是足够的,对朝政也足够熟悉。再加上他在自己登极前投靠,即使为了酬功,也要把他升上去。

    但是,这个人是阉党核心之一,就怕他牵连到什么不法之事,让自己不得不处置。

    这件事暂时不着急,朱由检在给遇害士人平反后,肯定会和文官有一段蜜月期,政令也能推行下去。所以用宦官压制文官的事情不着急,他打算仔细看看,多考察些人选。王承恩、曹化淳等历史上有名的太监,都在他的名单内。

    不知皇帝的想法,徐应元眼见侯保山因为这些朝堂上的常识,就得到朱由检的赞赏,心中顿时有了危机感。

    尤其刚刚侯保山所说,暗暗点出了魏忠贤的作用,让徐应元担心朱由检会因为朝堂上的烦心事,继续任用魏忠贤。

    所以他绞尽脑汁,终于想起来一件事情,说道:

    “陛下想用中旨任命大学士,也不是没有办法。”

    “万历老爷就是用中旨起复方从哲,后来内阁只剩下他一个人,被称为‘独相’。”

    “朝堂上虽然多有诋毁,但是方阁老的位子,却一直稳稳当当。”

    朱由检听得暗笑,感觉甚是有趣。万历皇帝这样留下方从哲一个人,其他文官要么捏着鼻子接受这个中旨起复的大学士,要么就面临没有大学士、内阁制度倾覆的危机。可以说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反抗文官集团的钳制。

    但是这种做法,在太平时期还好,在内忧外患之时,是绝对不可行的。朱由检不相信一个大学士,能处理那么多事务。

    所以万历皇帝的做法可以参考,但是不能采用。

    真要说值得学习的,当然是专制顶峰的军机处。

    但是明朝的文官脖子比较硬,没有被满清入关杀怕。他们不可能像清朝那样,愿意跪受笔录。

    朱由检只能挑着学一点,看看效果怎么样。

    想到和军机处配套的密折奏事制度,朱由检问侯保山道:

    “奏疏经过通政司、文书房,才能送到御前。”

    “这其中有泄露的风险,对于军国大事,可谓颇有不利。”

    “有没有秘密奏事的制度?又由谁来掌管?”

    侯保山在文书房多年,对这种事情也有一些了解,闻言顿时回道:

    “嘉靖老爷的时候,曾赐大臣银章,可以密封言事。”

    “据说是洪熙老爷首创的,银章上有‘绳愆纠缪’四字,意为举发错误、纠正过失。”

    “但是在嘉靖老爷之后,就少有银章密封言事了。外面的大臣觉得这种事见不得光,会有损自己名望。”

    朱由检却不管这些,他只觉得自己找到了破局办法。只要有这个祖制存在,自己就能不断扩大,让它成为新制度。

    想到这里,他对侯保山更加满意了,道:

    “你在文书房的工作做得不错,看得出是用心了。”

    “以后银章密奏的文书,就由你来掌管。”

    “想想怎么让银章密奏更机密,不让任何人看到。”

    随手把事情交待给他,朱由检想看看他的能力,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惊喜。

    侯保山欣喜领命,眼看朱由检再无吩咐,这才退了出去。朱由检终于打开匣子,看看有什么奏疏。

    陕西巡抚胡廷宴疏言: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报闻。

    第一封奏疏略节,便让朱由检大吃一惊,再无之前的镇定。因为他知道朝堂上无论怎么乱,都还在大明制度约束的范围内,自己能用制度从容处置。

    陕西发生的事情,却会酝酿出推翻大明朝的剧变。这对自己来说,是要命的事情。

    尤其是奏疏中的“离伍潜逃”,让朱由检更是忧心。单独的流民不可怕,但是在这些边镇士兵加入后,流民会变成熟悉官军的流贼,再也难以遏制。

    这件事如果不处理好,很快就会像历史上一样,酿出农民起义、掀翻整个大明。

    《明史》:仁宗……讳高炽。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杨士奇)进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