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10万个为什么大全集 !
为什么南方植物的花比北方的更艳丽
你肯定知道南方比北方暖和。温暖,植物种类肯定多,但为什么说南方野生植物的花比北方的更艳丽呢?
我们知道,植物开花,有些开得很艳丽,有些不但不鲜丽,有时根本不像花,倒是有点像幼小细碎的嫩叶。为什么植物的花的差别如此之大呢?这也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大多需要授粉。植物授粉有不同的方式,有些植物靠风来传粉,这些植物称风媒传粉植物,这类植物的花,称为风媒花。还有些植物的传粉依靠昆虫,这些植物称为虫媒植物,这类植物的花,称为虫媒花。风媒花一般花瓣不会很大,花瓣太大了对风吹传粉来说太累赘(zhuì),所以,风媒花往往小而且不艳丽。而虫媒花就不同了,虫媒花一般花瓣比较大,并且比较艳丽,这样,昆虫才容易看得见。有些虫媒花还有蜜腺,可以分泌蜜糖,吸引一些昆虫去采蜜。所以,虫媒花往往比较大,比较艳丽,有些还能分泌蜜糖。
南方比较温暖,昆虫种类比北方丰富。北方不仅比南方寒冷,而且风大。因此,南方的虫媒花比北方多;北方的风媒花比例要大一些。这也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南方的野生植物的花比北方的更鲜艳了。
知识点:环境、风媒花、虫媒花
为什么有的植物生在水底,而花却开在水面上
为什么有的植物生在水底,而花却开在水面上?这是植物对水媒传粉的适应。比如苦草,苦草与其他植物一样,也要进行雌雄传粉,繁殖后代。由于生在水底,传粉以水为媒,因而称水媒传粉。与叶一起生在水底的雄花,花粉成熟以后悬浮在水面,雌花必须始终浮在水面,才能及时授粉,所以,它有一条长长的飘带一样的花梗。花梗螺旋状,是为了使雌花不管水涨水落,始终浮在水面上。当河水上涨时,螺旋状的花梗伸展,当河水水位下降时,螺旋状的花梗屈缩。如此别出心裁的适应方式,令人赞叹不已。
知识点:水媒传粉、雄花、雌花、授粉、花梗
为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庄稼都需要有适宜的矿物质养料才能长得好。一般土壤里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元素,但由于植物生长时根的不断吸收和雨水的冲刷,含量逐渐减少了,所以种庄稼都要施肥。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磷、钾、铁等元素,被转送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促进各种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并可作为组成有机物的成分。当植物冬天枯死时,这些元素就留在茎和叶里。
草和一般的庄稼一样,也需要有适宜的矿物质养料才能长得好,但平时很少给草坪施肥。冬天用火把草的茎叶烧成灰,这些成分又保留在灰中,灰可以随着雨水渗到土壤里,这样,从土中吸取的矿物质又回到土里,好像施了一次肥一样,草在春天萌发生长时就可利用它们,所以烧过的草坪会比没有烧过的长得好一些。
烧草坪还有消灭害虫和病菌的作用,把害虫和病菌同草一起烧掉了,这样,就减少了春天病虫的危害,这不单对草的生长有利,而且对其他植物也有利,因为草丛是害虫和病菌潜伏过冬的好地方。
有人会担心,烧草坪不会把草烧死吗?不会的,烧草坪的时候只是茎叶被烧掉,长在土中的地下根茎则不会受影响,春天来了照旧能生长。古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知识点:烧草坪、茎叶
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寿命特别短
大自然里的趣事太多了。无论是百余米高的大树,或几厘米高的小草,虽然它们的外形差异极大,但是它们的一生总是这样度过的:当种子散落在泥土里,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开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里孕育着第二代——种子,最后死亡。
不过,它们完成这样的一个生命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并不完全一样,甚至相差几十倍、几百倍。有的只需要一年(从春天到晚秋),如农作物中的水稻、高梁、玉米之类,人们叫它们一年生植物;有的却需要两年才能完成,中间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第二年才生长花茎,开花结实,如油菜、冬小麦就是这样,人们叫它们二年生植物。这些大多是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就大不相同了,有的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尽管这样,它们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生命的基本规律,都是从发育、生长到衰老,最后死亡,世界上没有永不死亡的植物。
有没有活不到一年的植物呢?有,而且种类也是不少的。在植物界里,有的只能活短短的几个月,有的甚至只能活几十天。如我们常见的瓦房顶上瓦槽中,能开黄色五瓣小花的一种多肉的草,叫做瓦松,它在雨季才长出来,很快就开花,雨季一过就枯死了。还有一种做中药用的夏枯草也是如此,春天发芽,夏季刚到,它已宣布结束一生。要说真正的短命植物,沙漠地带却有不少的种类,例如,短命菊这些短命植物的最大弱点就是怕干旱。在沙漠里,雨量不但异常的少,而且是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降落的,因此它们必须在短短的二三十天内完成生命周期,或者在每年春天融雪后的几个星期内开花、结实、死亡,以后再见不到它们的踪迹。沙漠里的这些植物的寿命之所以这样短,是沙漠的干旱环境条件造成的,这是植物适应大自然的结果。
知识点: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咖啡和茶为什么能提神
原来,咖啡和茶所含的咖啡因属于一种生物碱(又名植物碱),为白色细针状结晶,在药理实验上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兴奋作用。人喝了咖啡或茶以后,首先是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消除疲乏感,减弱睡意,改善思维,使精神大为振奋;其次是兴奋循环中枢和运动中枢。茶叶中还含有一种叫茶碱的物质,而茶碱和咖啡因都能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血管和末梢血管,并有利尿作用。
有人以为,既然咖啡和茶能提神,就应多喝。这是不对的,喝过量了就会适得其反。过量的咖啡因会使人出现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头晕等不适症状,危害身体健康。而饮用过多的浓茶,会出现“醉茶”现象,不仅痛苦难忍,严重的还需要急救。
知识点:咖啡、茶、咖啡因、生物碱、提神、醒脑
海带为什么含有大量的碘
海带的碘含量比海水约高出92000-139000倍左右。海带为什么能从海水中吸收这么多的碘呢?这是因为碘一旦被吸入海带中就不能再排出。所以这就是海带含碘量高的原因。
海带吸收了那么多的碘,它生活周围的海水中碘不是减少了吗?当然不会,由于海水不停的流动,因而海水中碘含量可以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这样就为海带继续吸收碘提供了可能性。人工养殖海带的实验已表明了这一事实。
知识点:海带、含碘量、动态平衡
为什么海带的颜色是褐色的
一般的植物是绿色的,而海带却是褐色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海带所含的色素不同造成的。海带的载色体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有一种叶黄素称为墨角藻黄素,色素含量大,掩盖了叶绿素,使藻体呈褐色。而一般的植物的叶绿素占优势,故显绿色。其实不同的植物中的色素种类及各种类的比例是不相同的,所以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颜色,即使都是绿色,绿的程度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海带呈褐色也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不同色素吸收光的种类和能力是不同的,叶绿素是绿色的,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然而水对光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长波光如红光易被水吸收,而短波光(紫光和蓝光)易散射。又由于海水盐的浓度大,吸收和散射的作用更强,所以到达深海海底的光线变得很弱,而且红光和蓝光的含量更少。为了更好地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海带光合色素发生适应变化,以墨角藻黄色素占优势。这样更能充分利用以绿光为主的深海光能。
知识点:叶绿素、叶黄素、光合作用、光合色素
为什么高山顶上的植物长得比较矮
植物的生长除了与本身有关外,周围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光中的紫外线虽然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了,但还有一少部分到达地面,特别在高山上的紫外线还是比较强的。由于紫外线能抑制茎的伸长,所以很多高山植物比较矮。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山顶海拔比较高,气温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由于低温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同时植物比较矮有利于保温。高山土壤比较疏松,地势比较陡,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容易被雨水冲走,土壤比较贫瘠,植物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从而影响了生长发育;高山还有一重要的特点——风特别的大,为了防止被风吹倒,故植物的茎向缩短的趋势发展。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知识点:紫外线、臭氧层、土壤、环境
为什么说植物是绿色“化工厂”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依靠什么提供食物、脂肪、蛋白质呢?植物。植物又是依靠哪一部分制造这些物质呢?叶片。
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一个人活60岁,大约要吃1万千克糖类(碳水化合物),1600千克蛋白质,1000千克脂肪,这么多的食物从何而来呢?这就是绿色植物——叶片的功劳了。请不要小看这些叶片,它的本领可大了,能够吸收与利用太阳光的能量,把从根部吸收上来的水分和由叶面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结合起来,制造有机物质并放出氧气。这一过程就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就是淀粉。
如果每人每天吸进0.75千克的氧气,呼出0.9千克的二氧化碳,全世界以50亿人口计算,每天就需要37.5亿千克的氧气,每天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有45亿千克。由于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我们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了,同时植物放出的氧气也被我们人类利用了。
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在一些粉尘和烟雾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多种一些阔叶树木,就能有效的防止和减轻那里的空气污染问题。由此不难看出,绿色植物不仅供给人类食物,而且也是氧气的生产者,同时还是净化空气中的粉尘和消除烟雾的环卫者。所以说,植物是最大的绿色“化工厂”,这话一点不假。
知识点:氧气、光合作用、淀粉
为什么森林里的树木比平地长得高而且细直
走进茂密的森林,草木葱郁,鸟鸣清脆,林外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而林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清凉的树阴下,偶尔透过细碎的阳光,空气中散发着草木的清香,人也似乎陶醉其中。咦,怎么森林里的树木和平地的树木相比,长得又细又高又直呢?
首先,森林里树木种类繁多。根据树木对光照的喜恶,可把植物分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大类。阳性植物喜欢充足的直射阳光,如白桦、泡桐、马尾松等,它们不见阳光就不舒服;阴性植物适宜于荫蔽的环境,它们在直射光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如酢(cù)浆草、云杉等。森林中高大的树木,大多是阳性植物。但无论哪种植物,要生存,都必须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在叶中制造养料,并把光能贮藏在养料中,为自身和人提供食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呼吸,消耗养料,释放出能量,供生长需要。所以,只有当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养料时,植物才能不断地长大。如果养料供不应求,就会像人饿肚子一样。时间长了,就会营养不良。因此,植物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强光合作用。
由于森林里的树木比在平地上长得茂盛,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争夺阳光、水、肥和二氧化碳。树木必须不断长高,使顶端的枝叶超过别的树的树冠并舒展开来,以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吸收二氧化碳,树木还要把根系深深地扎人泥土中,汲(jí)取养分。这种生存竞争的结果,是树叶制造的绝大部分养料被用来长高,另一部分用在顶端长枝叶和扩大根系,少部分被用于树干的增粗,以支撑整个树冠。如果长得不够高或在下部长枝干,则叶片会被其他的树冠遮蔽。由于光线不足,叶制造的养料供不应求,下部叶片不但不能自给,反而要消耗上部叶片制造的养料。所以,植物一般不会在下部树干分枝。平地上的树木没有森林里那么密集,对阳光、空气、水的竞争也没有这么激烈,所以,森林里的树木就比平地的长得又高又直且细。
知识点:阳性、阴性、光合作用、养料
为什么植树造林能够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一般都生长在地下,它的顶端能够向下生长,并能向四周发出侧向的根,形成庞大的根系,以便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株生长,使植物达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植物的根具有特别庞大的分枝系统,根系的扩展范围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扩展范围。科学家曾经对一年生苹果苗木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根的分枝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的分枝却不超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枝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植物的根在地下盘根错节,就像无数只手一样牢牢地抓住土壤,既可以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又起到了防沙固土的作用。
根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主要部位是根毛,根毛的数目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各异。一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1490万条根毛,如果把这些根毛连接起来可达80千米长;而一株黑麦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这些根毛就像无数个微型水泵,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因此人们在山坡、沙地,河堤上植树造林和种草,可以起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知识点:根系、分枝、根毛、水泵
为什么森林被破坏后容易出现水旱灾害
有人说森林就是一个“绿色的水库”,事实也是如此。森林就像一座巨大面积的天然的蓄水库,它能够调节水分,蓄水保土。当雨水落到森林上面时,林冠就将雨水截留了大约15%-40%,针叶截留少,阔叶截留多。余下的雨水,除5%-10%从林地表面蒸发以外,50%-80%都被林地上的一层厚而松的腐烂枯枝落叶的“海绵地毯”吸收。这些水分渗入土壤中,少部分供给林木生长的需要,大部分渗透到土壤下层,变成了地下水。这种地下水经过土壤的层层过滤后,又迂回曲折地变成清水流向下坡或流出地面。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植树造林,很多地区在荒山坡岭绿化造林以后,地下水位都有了明显的升高,其原因也在这里。真正从林地表面流走的雨水,大约只占总降雨量的1%。因此,在森林地区下雨不会造成水灾或产生水土冲刷和侵蚀,而是“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因而可以大大减轻旱涝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相反,如果山上或坡地没有足够的林木覆盖,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大雨一来,直接打到裸露的土地上,泥沙随水冲走,就会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形成泥石流。在这样的地区,大雨酿成洪灾,无雨又闹旱灾;而且大量肥沃的表土随水流走,土壤日趋瘠薄。不仅如此,大量泥沙淤积水库,垫高河床,危害更大。
知识点:绿色水库、地下水、雨水、裸露、泥沙
为什么从年轮上可以看出树木的年龄
树木都是比较长寿的。自然界中常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大树,甚至也有上千年的古树,要知道它们的年龄,乍一看,好像是件难事。可是,当人们了解了树木的生长特性以后,也就可以大体说出一株树木的年龄来。“数年轮”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年轮,顾名思义,就是树木茎干每年形成的圆圈圈。在树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有一圈细胞生长特别活跃,分裂极快,能够形成新的木材和韧皮组织,被称为形成层,可以说,树干的增粗全靠它的力量。这些细胞的生长情况,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中有明显的差异。春天到夏天的天气是最适于树木生长的,因此,形成层的细胞分裂较快,生长迅速,所产生的细胞体积大,细胞壁薄,纤维较少,输送水分的导管数目多,称为春材或早材;到了秋天,由于形成层细胞的活动逐渐减弱,产生的细胞当然也不会很大,而且细胞壁厚,纤维较多,导管数目较少,叫做秋材或晚材。
选一段从大树树干锯下来的木头观察,你可以发现,原来树干是一圈圈构成的,而且每一圈的质地和颜色有所不同。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质地疏松、颜色较淡的就是早材;质地紧密、颜色较深的就是晚材。早材和晚材合起来成为一圆环,这就是树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称为年轮。照理,年轮一年只有一圈,因此,根据树木年轮的圈数,我们就很容易知道一株树的年龄了。但是,也有一些植物如柑橘,年轮就不符合这种规律,我们叫它为“假年轮”,因为它们每一年能够有节奏地生长三次,形成三轮。因此,不能把它当成三年来计算。
年轮,可以说是树木年龄的可靠记录,但并不是了解树木年龄的唯一法宝。因为不是所有树木的年龄,都可以用数年轮的办法来测知的,只有温带地区的树木,年轮才较显著。热带地区的树木,由于气候季节性的变化不明显,形成层所产生的细胞也就没有什么差异,年轮往往不明显。因此,要想推算它的年龄当然也就比较困难了。
知识点:年轮、形成层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氧气是从
植物光合作用中得来的
光合作用中得来的地球上的大气中,约含有21%的氧气。氧气是一切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东西。那么,氧气是从哪里来的?
人们从地质、化学、天体物理的研究和理论上的推断,得知几十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气层里有氮气、氢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唯独没有氧气。即使由于太阳光的紫外线辐射,产生一些氧气,也很快被用掉,贮存不起来。地球上这么多的氧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人们继续研究,知道原始的生物是靠着发酵作用而生活的,它们逐渐演化,大约20多亿年前,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即利用叶绿素吸收阳光,分解水而放出氧气,同时还原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开始是小量的、局部的,逐步地发展扩大,大气层里的氧气也逐步积累增多。到了大约6亿年前,氧气的浓度达到了现在的1%;大约4亿年前,氧气的浓度达到了现在的10%;随着多细胞生物、陆生植物的飞速发展,氧气也迅速增加,到了约3亿年前,就已达到现在的水平。这样,高等动物才逐渐演化出现。动物和细菌是消耗氧气的,刚好与光合作用相反,它们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另外,还有岩石的氧化、海洋的缓冲,都促使大气中的含氧量逐渐稳定下来。这样,两个矛盾过程的对立统一,就出现了相对的平衡。
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是很大的,有人估计,按照现在地球上植物的情况,每年可产生氧气1000多亿吨。大气中的氧总量不过200多万亿吨,可以说现在空气中的氧气,平均每隔2000年都要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循环更新一次。假设一旦空气中的氧全没有了,按照现在的光合作用数量,也只要2000年就能全部恢复现在的水平。从地球演化史来看,2000年是个极短的时间,按现在光合作用的速度,维持大气中现有的氧气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空气中的氧气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呢?因为没有长期的资料,还不能断定。近代地球上的植物是比过去某一个时期少了,二氧化碳也少了(大气中约含有0.03%)。但是,由于工业的发展,每年要燃烧掉几十亿吨的煤炭和石油。按此计算,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原含量的0.7%;就算它耗用了等量的氧,那么,空气中的氧气每年所减少的量,也只是总氧量的0.01%,只是光合作用每年产氧量的2%,因此,地球上的氧气量一时是不会有什么显著变化的。
知识点:光合作用、氧气、二氧化碳
为什么人离开植物不能生存
人与植物的关系息息相关。
首先,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不呼吸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吸收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即可用完。所以,人能够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
其次,人的食、衣、住、用,样样离不开植物。在远古时代,人类由于没有学会种植粮食,在2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找寻食物,不得不过着游牧生活。今天,人类生活虽然安定了,但人与植物的关系也还是生命攸关。试想,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油料、水果,哪一样不是植物?肉类、蛋品、奶类、鱼类这些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品,乍看起来并不是植物,但间接来源于植物。人们的衣着来自植物的纤维,人们治病的药物有一部分从植物中获得。植物界中的木材,那更是“多才多艺”,造房屋、架桥梁、铺枕木、作矿柱,没有木材不行;家具没有木材不行……许多植物是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总之,人的食、衣、住、用不论是直接或间接都得依赖于植物,没有植物,人和其他生物都无法生存,地球就将成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寂静世界。
还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么需要一个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的环境呀!试想,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树木花草,没有绿色植物的一片灰蒙蒙的环境里,将会是什么滋味?
知识点:人、植物、氧气、二氧化碳
为什么森林可以调节气候
森林是天然的蓄水库、是气候的调节器,也是保持水土的卫士。
有了森林,地面就不怕风吹水冲,水土不易流失。大风遇到防护林带,就被大大减弱;暴雨碰到了森林,力量也大大减弱,等雨水沿着树干慢慢地流到地上,被枯枝落叶、草根树皮所堵截,就容易渗透到地下去,而不会迅速流走。在少雨的季节里,这些储藏在地下的水,一部分汇成清流,流出林地,滋养农田,一部分经过树根的吸收、树叶的蒸腾,回到空中,又变成雨,再落下来。据计算,每15亩森林,在一昼夜间输送到空中的水汽,约为几千至1万千克。所以,林区的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要高,雨量也比无林区丰富些。
森林还能使气温不致太高,也不致太低。当地面有森林覆盖的时候,地面就不会受到太阳的暴晒,而且大量水分的蒸腾,吸收周围的热量,更可降低气温,所以,森林中夏季的气温一般要比当地城市低好几度;而林内地面的温度更比马路表面低十几度之多。又因为森林像顶伞一样遮盖着下面的土地,使森林里的热量不会一下子散发到空中去而迅速地降低温度,所以,当无林区很冷的时候,森林里仍然很暖和。
森林还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和制造氧气的工厂,并且能够滞留空气中的粉尘和消除烟雾,使空气清新。此外,森林还有消除噪声和隔音的作用。有的树种还能减轻大气的污染。
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当一个国家森林覆盖占全国总面积的30%以上,而且分布均匀时,就不会发生较大的风沙旱涝等灾害。
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也能保持水土,所以,植树造林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而且,还要护林,如果任意破坏森林,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长江整个流域的特大洪水,除了特殊的气候以外,在长江上游乱砍乱伐森林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知识点:森林、气候调节、保持水土、气湿、污染
为什么榕树能独树成林
榕树是一种喜欢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的常绿阔叶乔木,它遍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于低海拔的热带林中和沿海海岸及三角洲等低湿地区。由于榕树的果实味甜,小鸟喜食,坚硬不能消化的种子随鸟粪到处散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古塔顶上、古城墙上和古老屋顶上,都可见到由小鸟播种的小榕树。在热带林的大树上生长的小榕树,也多数是由小鸟播种的,这种树上有树的奇特现象构成了热带林的一大景观。
榕树寿命长,生长快,侧枝和侧根非常发达。它的主干和枝条上有很多皮孔,到处可以长出许多气生根,向下悬垂,像一把把胡子,这些气生根向下生长入土后不断增粗而成支柱根,支柱根不分枝不长叶。榕树气生根的功能,和其他根系一样,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同时还支撑着不断往外扩展的树枝,使树冠不断扩大。据统计,一棵巨大的老榕树的支柱根可达1000多条。
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一棵生长在河滩的大榕树,树冠宽大达6000多平方米,树冠下有上千条支柱根,犹如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这片“森林”距海不远,成为以鱼为食的鹤、鹳等鸟类日出晚宿的栖息场所,形成有名的“鸟类天堂”。
园林工作者受榕树生长特性的启发,别出心裁地对榕树的气生根和树冠进行诱导、整形,使它成为庭院绿化中的一种奇特景色和富有岭南特色的盆景。
除了榕树以外,还有棕榈科的伊利亚棕、露兜树科的露兜树、桑科的刚果桑、木麻黄科的苏门答腊木麻黄和第伦桃科的第伦桃等树木,也能长出支柱根。
知识点:榕树、气生根、支柱根
为什么山上松树特别多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山上和平地上树木生长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山上的树木大多是长在斜坡上的,由于下雨时坡上的泥土不断被雨水冲下来,把植物需要的无机物冲走了,遇到几天不下雨,土壤就很容易干旱,因此,山坡上的土壤是比较贫瘠、干旱的。
松树是“阳性”的树种,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根长得很深,能吸收贫瘠干燥土壤里的无机物,这样,它所必需的养料就能够得到保证,不至于“饿死”。又由于它的叶子是针形的,比一般的树叶小,这样就避免水分过度蒸腾,不至于“渴死”。山上风力较大,正由于松树的叶子是针形的,大风刮来,阻力比较小,树就不至于被风刮倒。这就是松树能在荒山上生根发芽、越长越大、越长越多的原因。
松树是否在任何高山上都能生长呢?不!譬如珠穆朗玛峰就不长松树,因为这样高的地方气候太冷,全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松树也是不能生长的。
知识点:有机物、阳性、生命力、养料
为什么松树里外都是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跟松香和从松香中提炼出来的松节油打交道。如果你走路或打球时不小心伤了筋,医生就给你擦些松节油,帮助血脉流通;演奏胡琴的时候,用松香抹抹琴弦,就会增进乐器的声响;印刷用的油墨和各种油漆,都掺有松节油。松脂(包括松节油、松香和其他化学成分)还是一些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呢!
但也许你没有想到吧,这种珍贵的工业原料,却是从松树里提取来的。
松树里为什么含有这种东西呢?
松树的根、茎和叶子里面,有许许多多细小的管道,这是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细胞间隙。这些管道衔接起来,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贯穿整个身体的完整的管道系统,叫做树脂道。这些树脂道,都是由一层特殊的分泌细胞围合起来的。分泌细胞在松树的生理代谢过程中能够制造松脂,并不断地输送到管道里贮藏起来。每当松树受到伤害的时候,松脂就从管道里流出,很快地把伤口封闭起来。松脂中有些物质,还能挥发到空气中,杀死有害病菌,使树木少生病。可以说,松树产生松脂实际上是它的一种保护机能。
由于松树的树干里含有松脂,使松材的耐腐性很强,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因此,松树全身都是宝。
知识点:松树、松香、松节油、松脂
为什么果树适当修剪能增产
收获的季节,走进飘香的果园,枝叶间硕果累累,使人心中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但有的果树,虽然整株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却只是零零星星地挂着几个瘦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般情况下,在果树生长的前期,根吸收的矿物质营养以及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用来长枝叶,这叫营养生长。营养生长期间,枝叶将变得繁茂起来,同时积累丰富的养料,为随后的开花、结果即生殖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有充足的水、肥供应。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是叶肥,磷是果肥,钾是根肥。
首先,枝叶长得过于繁茂,互相遮蔽,有些叶片光照不足,光合强度低,产生的养料不但不足以维持自身的生长所需,而且还需要其他叶片来“饲喂”,这样,贮藏的养分就会减少;其次,枝叶密不通风,容易滋生病虫害,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所以必须进行修剪,除去弱枝,保持一定的树型;保留当年结果枝条,尽量扩大结果部位等。反之,如果修剪不当,如剪掉过多的结果枝条,也会影响后面的开花和结果。到生长后期,如果茎叶徒长,就会与生殖生长争夺有限的养分,就像两人分一个蛋糕,张三分多了,李四就分少了。这会严重影响开花、结果,导致植株难以最后成熟。这时,一方面要减少氮肥的施用,适当增加磷肥、钾肥的用量,促进花芽分化、孕蕾,促进养料向花、果运输,以使果大质好;另一方面,也必须适当修剪,剪去赘(zhuì)芽、赘枝,以促进株间通风透光,防止病虫害,确保叶片制造的养分绝大部分来供应花、果生长的需要。这样,不仅结果数多,而且果实硕大,当然产量和品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知识点: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养分、通风、透光
为什么人参主要产在我国东北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驰名中外的药用植物,它主要产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脉、小兴安岭东南部和辽宁省东北部。为什么人参主要产在我国东北呢?
人参是五加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特别喜欢生长在茂密的森林里,但不是所有茂密森林中都能生长的。早在1000多年前,民间流传着“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的说法。这说明,最适于人参生长的森林是针阔叶混交林和杂木林,其中以有椴树生长的阔叶林为最好。当然,除了有椴树的森林以外,在有柞树和椴树的阔叶林中也有人参生长。
人参对土壤也有一定的要求,它喜欢生长在棕色森林土上,而且需要比较丰富的腐殖质。在阔叶林里,由于常年枯枝落叶的堆积和腐烂,产生了许多腐殖质,土壤结构比较疏松,因此能满足人参的需要。
人参是喜阴植物,喜爱散射光和较弱的阳光,最怕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而这种生长条件,在东北的阔叶林内最为理想。
人参也是耐寒植物,气温在15℃-20℃时生长发育良好,气温高于30℃,就会停止生长,温度再高便会死亡。相反,冬季它在-40℃时不会冻死,仍保持着生命力,第二年春天可继续生长。
上述各种环境条件,只有我国东北林区才具备。特别是长白山区,地处海拔450-12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那里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17℃,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在22℃,而且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森林内的阔叶树有椴、柞、桦、杨等,透光度适中,这些都是人参生长的理想环境条件。而我国其他省区的各种森林中,都不具备适于人参生长的环境条件。因此,人参主要产在我国东北也就可以理解了。
知识点:人参、森林、土壤、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