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东汉末年 > 第一百九十三章 青年

第一百九十三章 青年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重生东汉末年 !

    郭斌一行往北面而来,人马既众,兵甲又极是光鲜明亮,虽非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却也是人人备马,身披皮甲。马侧屁股上各一壶羽箭,腰悬环首刀,背上还斜挎着银光闪耀的点钢矛,更兼都是见过血、于大军之中冲杀过的老兵,因此一个个杀气腾腾,便是三两千人的盗匪见了,也要闻风而逃。

    这七百多部曲在郭斌等人的带领下,一路风驰电掣,往并州太原而来。让郭斌没想到的是,王允在与众人汇合后,竟也弃了马车不用,找郭斌讨了一匹上等的战马,一路疾驰。这个胡须花白的老头儿骑上了战马,腰悬长剑,身披棉袍,战马疾驰间须发随风纷扬,竟然别有一番勃发的英气。

    也对,自春秋战国以来,至于秦汉,民间尚武之风犹盛,许多游学的士子便多是挟弓带剑,而王允自少年时便是闻名当地的游侠,骑术武艺自然也有一定的造诣的。

    因为事情尚算得上急迫,所以众人此行甚速。

    郭斌北上虽然得了天子的允准,可他毕竟自去年出来剿灭黄巾之乱以来,大半年的时间都未曾回过阳翟,而他这个新任的颍川太守,也尚未到任,虽有一直负责联络颍川豪族的荀彧代行太守之责,却并非长远之道。威望这种东西,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非独因为自身的爵禄和职位,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方是累积威望的根本途径。

    因此,郭斌虽然很信任荀彧的为人,却还是要尽快回去,方是正经。

    过不三两日,众人已然抵达太原,一路上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于是,王允便领着众人往太原城外祁县外的庄园,安排着一众人马在关羽的指挥下住了下来。而郭斌,则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戏志才、郭嘉、张飞三人往太原城中行去,董杏儿呆不住,便也骑着她的墨玉跟了来。

    并州为古九州之一。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其一。这里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

    晋阳城,春秋战国之际是赵国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处于太原盆地北缘,因建于晋水之阳,故曰晋阳城。三家分晋之后,赵襄子以晋阳为都,建立了赵国。公元前423年,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中牟(今河南鹤壁),晋阳为赵国初期都城共计74年。

    这里地当山西高原中央腹地,自古为河东地区的中心,而在中国地图上,她又是极重要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无论上古时代政治中心在中原,还是中古秦汉时期西移关中,以至元朝以来北徙京蓟,它始终处于中央肩背或者说是肘腋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历史上历朝历代建都的位置来看,秦朝建都于咸阳,西汉建都于长安,与这里仅隔着一条黄河。到了东汉,京师移至洛阳,还是仅隔了一条黄河。到了李唐之时,都城移居长安,而太原的重要性却更加突出,因为这里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一直作为大唐王朝陪都的。至于宋朝,不要说偏安的南宋,便是北宋也从未打到长城边上去过,而太原便以边防重镇的身份守抵御着北方契丹人和金人的入侵。

    到了元朝乃至明清,国家的都城迁到北京,太原则与京师只隔着一道太行山。也就是说,它一向处于与京畿相表里相依托、与首都共安危共存亡的地位。

    然而,太原地处我国古代中原旱地农耕经济区和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划出了一条西南——东北的农牧分界线,而这条分界线,便正好从太原横穿而过。

    因此,太原成为中原与草原的交接之地,分界线南北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促进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导致了古代中国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而太原位扼南、北、东交通要冲,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中心,成为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郭斌众人一路行来,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不同民族的交融与混杂。这里非但有身穿长袍或者短褐的中原人和衣着皮裘的胡人,更有穿着汉服却有着宽大而突出颧骨和略深的眼窝的匈奴人。

    郭斌此次北上塞外,既然是公差,自然要到太守府中走一趟,否则便是狂傲自大,不将其放在眼中了。出了太守府,郭斌便在王允侄子的引领下,往并州刺史府行去。王允的侄子名叫王凌,是个十三岁的小胖子。

    这个小子打小便在太原城中长大,因此,对于太原城中的大路和小路门儿清得很。待众人行到一处通衢,正行走间,却听到路边酒楼之中一片喧哗之声响起,杯盘碎裂声与客人惊呼声随即传来,接着便见二楼的一处窗户砰地一声被一团巨大的黑影撞开。那黑影撞开窗户后,直落到地上,却原来是个人。只见此人穿着皮裘,面色凶横,显然是个匈奴人,此时却正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地爬不起来了。

    四周的人迅速前来,围成了一圈,手中指指点点,却并不上前救护。王凌对郭斌道:“摔得好!这些胡人,整天三五成群地在城中晃荡,做了多少欺男霸女的勾当,此时终于遭了报应了。”

    郭斌心中惊异,问道:“哦?匈奴人竟如此猖狂?不是听说这些南匈奴人已然归附大汉了吗?难道官府不管他们?”

    王凌道:“官府哪里管得过来?黄巾贼寇肆虐,郡中的衙役和官兵忙着剿匪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闲心管他们?别看这些人外表粗犷,其实心里精明着呢,他们大过不犯,小事不断,官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说到这里,王凌凑向郭斌,拉着袖子,附在他耳朵上,道:“我听说,前面黄巾贼作乱,这些胡人也有不少混入其中的。打家劫舍,很是发了一笔。”

    郭斌缓缓点头,这太原,果然已经表现出五胡乱华的苗头来了。

    说到这里,店中竟然传出了刀兵相撞之声,郭斌与戏志才对视一眼,没想到匈奴人竟然猖狂至此,竟敢在太原城内持刀行凶不成?

    却哪里想得到,过不多久,便有五六个身穿皮裘的壮汉也以之前那人的姿态摔了出来,看其样貌打扮,分明是一伙的。

    店内打斗声停了,过了许久,方见一个身穿青色长袍的青年从店内缓步出来。这个青年身量较之郭斌尚高了两三寸,一身皱皱巴巴的武士长袍上全是酒渍,以一根粗麻布条束起来的长发下,是一张俊美英挺的面容。

    只是,此人显然是喝了不少酒,面色陀红,双目之中布满血丝,持了一杆齐眉棍,更是显得威风八面。

    那一众匈奴人见青年出来,惊惧之下竟一哄而散,转眼间便不知去向。郭斌见此人虽然醉酒,脚步踉跄间却自见章法,齐眉棍摆动时,棍端在众人面前晃过,随时可以暴起攻击,可见是个武艺超群的异人。

    正待向前与其结交,那人却眯缝这一双醉眼,盯着董杏儿,踉跄而来。

    见他待要抓向董杏儿皓腕,郭斌大怒,飞起一脚向他腰眼踢去。

    那人虽在醉酒之时,反应却也是极快,见郭斌这一脚夹着呼呼风声,甚是猛恶,哪里敢硬接?只得以双手握住齐眉棍两端,以齐眉棍做盾牌挡了这一脚,自己则借着这一脚之力并棍子的反弹的力道跃了开来。

    本来,董杏儿家传的武学,便是以轻盈灵巧著称于世,一双手仿佛灵蛇一般灵活柔软。不要说那青年双手距离董杏儿手腕尚远,便是力道极大之人将其握住了,她也有十几种方法可以轻易逃脱。郭斌心中虽晓得,却是关心则乱,情急之中也顾不得考虑那么多了。在他眼中,董杏儿只是个娇柔调皮的女孩儿罢了,是以常常将其身怀高妙武艺之事忘在脑后。

    然而, 见了郭斌此举,董杏儿心中却只剩下甜蜜,愣在当地,挪动不得半步。

    那青年接了郭斌这一脚,看这力道,知道遇上了高手。哪知他并不气馁,嘴角竟然浮起一丝笑意,见郭斌赤手空拳,也自扔了齐眉棍,揉身向他扑来。

    郭斌与那青年交了一手,见他反应既灵敏,力道也强,心中便起了惺惺相惜之情。见他将齐眉棍扔掉,郭斌先是一愣,待看那人揉身向自己扑来,长笑一声,挥动双掌,分向那青年的胸口和腰间攻去。这一招,却是用上了张角所创的降龙掌法。

    那青年见郭斌双掌似拙实巧地向自己攻来,虽只是两只手掌,却是声势惊人,给人以不可抗拒之感。当下施展起灵动的步法,配合着腰部的扭动避过一掌,随后双手一并,将郭斌化而成拳的另一只手托住,险之又险地避开了郭斌这一击。

    郭斌见对方避开,心中惊异。张角的这套降龙掌法,他平日里经常习练,实战的对象也是关羽、张飞之流。这一招“群龙无首”是郭斌后来给他硬加上的名字,讲究虚实相生,虽然两只手一实一虚,却又可以随时转换,实者可变虚招,虚者则可化而为实。

    这套掌法,每一掌都蕴含着深厚的内劲,只要击中,内劲便似海潮般一波一波汹涌而来,最是难以抵挡。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便是以关羽或者张飞之能,面对郭斌使用这一招群龙无首时,也只能撤步后退,却哪里想到竟有人能将其尽数接了下来?

    作者注:线索不多,有没有人能猜出来,这个青年是谁?猜对没奖。另外,感谢赵小污童鞋的月票和默默为潜阳留下红票的童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