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黑宝葫芦 > 第四百三十三章 老无所依

第四百三十三章 老无所依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黑宝葫芦 !

    第四百三十三章老无所依

    最近,王凡从报上看到了几起独守空巢的老人死在家中,过了多日,无人知晓的新闻,而且这新闻不是一则两则。有的,发生在北京,有的,发生在上海,大城市里照样有这样的事例。这些老人,有的生前是相当级别的官员,有的还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平民百姓。老人生命的最后,是在无儿女、无亲人、无任何人陪伴下,孤苦伶仃地离开这个他们曾经为之勤奋工作乃至呕心沥血地奉献自己一生的世界。这,怎能不让人感到震惊,怎能不让人感到撕心裂肺般的沉痛!

    由于业主欠交7年的物业管理费,而物业公司也一直联系不上业主。广东省中山市华丰huā园小区的物业公司强行打开了业主家的房门。当员工破门而入后,却吃惊地发现,厕所内有一堆白骨。

    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屋主是一名约60岁的香港男士,其最后一次交纳物业管理费是在2002年6月份,距现在已经有七年多的时间。在那之后不久,老人就可能已经死在了家中。

    小区内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发现尸体是在1月6日下午4时左右,“当时,物业公司发现老人已经连续七年没有交物业管理费了,就破门而入了解情况,才发现了厕所里的一堆白骨。”他说,发现尸骨后,他听见邻居议论,都是“心惊胆战”,有人最后一次看见老人是在2002年,“当时只是看见他上楼,也没有能说上话”。

    据该保安介绍,华丰小区是从1996年开始出售的,“当时,有许多香港、澳门人到这里买房”。

    住在死者楼上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这栋楼已经住了将近十年了,但始终没有见到过这个602房的老人,“似乎他从来不见人,只是从邻居的口中得知老人性格不好,不愿意和别人来往。”她继续说,当知道老人死在了房子中七年没有人知道时,第一感觉就是“恐怖”。

    老人如果已经死去七年,这其间难道没有人闻到异味吗?张女士解释说,老人死去的地方是洗手间,窗口就对着外面的街道。就算当时气味很大,但都通过窗口吹散了。另外,在该栋楼正对的马路上,开着许多餐馆,油烟气味很浓,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油烟味中是否夹杂着其他的异味。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名80多岁的老翁在家中死后3年才被发现,让当地警方感到吃惊。

    据瑞典《每日新闻》报27日报道,这名老人于1928年出生,是3月24日在其所住公寓楼集体安装宽带网时被发现死在家中的。由于未锁门,宽带安装工人在敲门没有得到响应后进入老人住处时,惊讶地发现老人已死亡,随即报了警。

    经过初步检查,警方未发现老人被人杀害的迹象,也无法断定老人的确切死亡时间。但从未拆封邮件的投递时间、冰箱里食品的保质期以及尸体的腐烂程度来看,警方认为老人死亡的时间可能在2007年年底或2008年年初,即老人已死亡3年多时间。

    报道说,这名老人一人独居,不与他人来往。他的养老金是通过电子系统自动进入其银行账户的,其房租也是通过银行自动从其账户扣除的,当地有关部门及房东近3年来都未发现老人有什么异常。

    警官约翰?温洛夫对老人死在家中这么长时间未被发现感到吃惊。他说,以往曾发生过老人死在家中半年才被发现的事情,但死在家中第一次。

    家住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镇永新村的林兰珠现年89岁,生有两儿三女。老人含辛茹苦将他们拉扯大,如今儿女们也已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林兰珠老人一度让村民们很是羡慕。林兰珠性格刚强,老伴儿去世后,她不想拖累儿女,一直一个人生活。然而岁月不饶人,两年前,已经87岁高龄的林兰珠生活渐渐不能自理,只得求助于儿女们。

    农村有句俗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儿一般不负责赡养老人。为此,赡养母亲的任务就落在了林兰珠的长子陈丙生和次子陈建国肩上。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两兄弟却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上了法庭,后经多次调解协商,由长子陈丙生和次子陈建国按农历隔月轮流赡养母亲。

    协议虽然签订了,但长子陈丙生的心气并不顺,赡养母亲对他来说情非所愿。母亲的养育恩情他记不得,但一些点滴过节他却记恨至今。几年前,陈丙生准备砌三间楼房,想要砍掉一棵祖传的、有数十年树龄的银杏树,林兰珠怕坏了风水,坚持不同意。为此,陈丙生一直耿耿于怀。

    轮到陈丙生赡养母亲时,陈丙生和妻子李华对母亲漠不关心,动不动就恶语相加。林兰珠饱一顿饥一顿,还要看儿子媳fù的脸sè,稍不留神,就会遭到大声呵斥。林兰珠有苦难言,时常一个人躲在墙角啜泣,陈丙生和李华看到后,并不反省自己对母亲的刻薄,反认为林兰珠在家哭泣不吉利,对林兰珠的嫌恶之心日甚一日。

    同村的大女儿陈新女知晓母亲的遭遇后,在村里控诉陈丙生的忤逆行径。陈丙生对大姐怀恨在心的同时,又将这笔账记到了母亲的身上。

    2009年农历七月初一,又到了“轮养”的日子,仅仅因为林兰珠在家多吃了顿午饭,陈丙生竟夺过母亲手中的饭碗,猛地摔碎在地,咆哮着赶林兰珠出门。看着凶神恶煞般的儿子媳fù,林兰珠泪流满面,卷起铺盖卷前往小儿子家中。

    一个月后,当林兰珠再次回到大儿子家时,陈丙生和妻子李华像对乞丐一样,厉声驱赶道:“不是让你不要来吗?还来干什么,快走,这里没有你睡的地方。”随后“咣”地一声将大门关上。见儿子媳fù如此绝情,林兰珠老人哭着跌坐在院门外。

    村fù女主任张洁得知情况后,连夜赶到陈丙生家中做思想工作。然而陈丙生和李华无动于衷,坚决不让母亲进门。张洁无奈,又叫来村支书和会计站长共同做工作。然而陈丙生仿佛一块顽石,丝毫不为所动。看着年老体弱的林兰珠老人,张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随即安排老人到自己家中暂歇。

    说理不通,村支书又请镇政fǔ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到陈丙生家说法。哪知陈丙生闻讯来了个“铁将军”把门,两人吃了闭门羹,无功而返。

    镇派出所的尤警官听说后找到陈丙生,严肃地告诫其不赡养老人属于违法行为。陈丙生听后一跳三丈高,叫嚣着:“你们有本事就抓我,我还没有吃过公家饭,想吃几天公家饭!”

    林兰珠清楚儿子的德行,不想拖累fù女主任张洁,悄悄离开了张家。张洁放心不下,到陈丙生家门外看望老人时,遭到了李华不堪入耳的辱骂。夜晚来临,陈丙生夫fù大门紧锁,林兰珠只能以墙角的一堆huā生藤做铺盖,蜷缩在儿子的屋檐下。看着屋内温暖的灯光,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林兰珠老人泪如雨下。

    见陈丙生夫fù如此狠心,善良的村民们纷纷指责二人的不孝行径,并给林兰珠老人送来食物,但都遭到李华恶毒的辱骂。渐渐地,邻居们也不敢“多事”了。此后的几天里,林兰珠无助地蜷缩在儿子家的屋檐下,路人看了无不摇头叹息。

    第七天晚上,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林兰珠度过了人生中最凄凉、最漫长的一个夜晚,冰凉刺骨的雨水不仅摧残了她虚弱的身体,也浇熄了她仅存的一丝生存yù望。一墙之隔的陈丙生视若无睹,似乎并不知道生他、养他的白发娘亲正在暴雨中痛苦挣扎。

    次日凌晨,早起下田的村民发现林兰珠倒卧在陈丙生家屋檐下,脸如白纸,气息微弱,赶紧找来医生诊治。直到此时,陈丙生夫fù才在众人的强烈指责下,勉强同意将母亲安置在院内车棚内。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饱受屈辱、寒冷、饥饿的林兰珠老人于当天上午离开了人世。老人双目圆睁,嘴chún微张,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在场的村民们心酸不已。一些fù女当场哭出声来。

    事后,义愤填膺的村民们将陈丙生夫fù的忤逆行径告到了司法机关。夫fù俩被警方刑事拘留后,依然振振有词地质问办案人员:“不让母亲进门是我的家务事,怎么就犯法了!”

    目前,我国大约有2340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如何?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可如人意?回答恐怕难以让人满意。孤独寂寞,无聊失落,差不多是好多老人的日常功课。

    一位老人,漫漫长日,无人与自己说上一句话,每天里,面对一株老树独诉衷肠,路人离他远远的,以为他有什么精神问题。还有一位老人,无论冬夏,不管yīn晴,垂头抱膝坐在屋檐下,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瘦弱哀愁的老狗,张嘴说话,已是一种奢侈。这,怎一个寂寞了得!

    孝顺不能等待,孝顺没有任何借口。这些老人的子女,固然应对老人的孤单寂寞乃至无人知晓悲惨地离开人世,负有责任,感到疚愧。老人周围的人,老人所在的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似乎也难以辞其咎。孝,是种人伦文化,是文明与进步的表现。孝,也不只是“常回家看看”,而是对老人物质的满足与精神的慰藉;孝,也不单是对自己父母与长辈的孝顺,而是爱及他人、孝道遍于天下,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比如西方就有个什么劳子的感恩节,对于这个外来节日的起源及其涵盖的内容,我们未必那么清楚,也许只是觉得“洋”的新鲜,引进它又有助于社会安定人际和谐。在中国,历来倡导的是子女对父母感恩,晚辈对长辈感恩——其间包括对生我养我的双亲,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长,对长者、领导及一切关爱过自己的人。

    按照传统的孝文化,这些都属孝道的内容。数千年来,先辈们不仅留下许多弘扬孝道的经典言论,树立诸如“百孝”和“二十四孝”之类的学习榜样,还搬出动物来说事,用动物的“孝行”来对世人进行规劝或反讽。

    孝道,有些动物朋友,当真是可做我们的楷模。乌鸦反哺,就是很生动的一例。乌鸦反哺之说最早见之于《说文》:“乌:孝鸟也”。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乌的说法。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小乌鸦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表现出特有亲昵,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晋代成公绥《乌赋序》也说:“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

    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在传说中,乌鸦反哺的故事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

    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唐代王中书《劝孝歌》说:“乌鸦尚反哺,羔羊犹跪脚,人为万物灵,何反不如物?”前者典出晋朝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相传,小羊对它妈妈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小羊为了报达母羊的养育之恩,每次吃nǎi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nǎi水喂大它的,跪着吃nǎi是感jī妈妈的哺rǔ之恩,这便是“羔羊跪rǔ”。

    下跪乃旧中国最尊敬最庄重的礼节,连羔羊也懂得以此表达知恩感恩之情,难道自命为万物之灵的人,反而不会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吗?

    翻开“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此看来,天底下最重要、最应该记住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这是任何一个人一生都报答不尽的!

    同样地,动物中能有孝心的,其实不仅仅是乌鸦和羔羊。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弗朗卡斯特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孝道得难以置信的mí利鸟。米利鸟的“孩子们”十分关心年老的母鸟,常常集体为“母后”搭建独特的“鸟chuáng”。

    “孩子们”一列列排好队,第一排“孩子”先将自己尾巴上的一个好似小huā环的圆环套在大树顶的丫杈上,然后用嘴衔住第二排“孩子”尾巴上的圆环。就这样一排排“孩子”互相钩着,直到最后一排“孩子”用嘴钩住令一棵另一棵大树顶上的丫杈为止。“孩子们”用身体搭建的鸟chuáng建成了。让“鸟后”们在舒适的鸟chuáng上舒舒服服的睡个好觉。

    而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生物学家发现,有一种叫“蓝木坚”的慈鸟,品格更加高尚。它们不仅能对亲生母亲进行反哺,还能把同类的老鸟当作自己的“亲人”去赡养。

    在鱼类里,有孝星也还有啃老族。山东微山湖的乌鳢,产仔后便双目失明、觅食困难,孵化出的众多小鱼就一条一条主动游到母亲嘴里供母充饥,为了母亲的存活而不惜献出生命。小乌鳢固然比反哺的乌鸦更利于“孝道”,却未免像《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儿那样残忍。

    郭巨是汉朝农民,在饥荒年间为了不让幼子与祖母争食,便以“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为理由,打算把儿子杀死埋掉。如此“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鲁迅(朝huā夕拾?二十四孝图》),是不足为训的。

    还有,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因小鱼出生后不会觅食,母马哈鱼便守候在儿女身边任凭撕咬,待小鱼啃食母ròu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骷髅。于是有人赞扬道:母马哈鱼的行为,无声地诠释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小鱼呢?

    如果小鱼真可喻人子女的话,对于视父母为累赘进而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子女,就该训诫或惩处;那种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乃至靠啃老自féi的子女,难道就该纵容吗?

    当然,羔羊、乌鸦和鱼类的智商都很低,它们的“孝道”不过是一种动物本能。先辈们拿着来不为编童话,而是做教材,教导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行孝事亲的传统美德,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cào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道理其实很简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能否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须从孝敬父母做起;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因而,我们在过“洋节”的时候,更应该将土生土长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有些鸟,不独爱自己的父母,还将这孝字扩展到自己的同类。美国生物学家希格勒,发现一只犀鸟嘴里衔着食物正在喂另一只犀鸟,这时正是严冬,既不是哺育雏鸟、也不是求偶的季节,为什么一只犀鸟要喂另一只犀鸟呢?他举起望远镜观察,才发现接受食物的是一只老犀鸟,下嘴喙已齐根断去,无法觅食。两只犀鸟或许并无血缘关系,但真诚相助,这不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吗?

    大象也是尊老敬老蔚然成风。老年大象一旦有点什么病痛,相识的,不相识,年长的,年幼的,都围拢来,将生病的老年大象围在中央,像是嘘寒问暖,像是关爱慰问,其情切切,其意绵绵,让咱人类好不羡慕!

    空巢老年人的生活冷暖,如果也能像动物朋友那样得到邻里,社区或是义工的帮助,增添他们生活的趣味,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让他们的老年生活也出现一缕灿烂的阳光。老人也就不会出现我们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悲剧了。

    向动物朋友学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关爱别的老人,这样,古人所说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就会成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