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重生之全能网红 !
从“大伯”这儿,得到了许多保证。
梁腾虽然不会他说什么就信什么,但就算他的话里有七分可信,梁腾对于他预定要实现的目标,也充满了信心了。
大伙乘车,前往“大伯”老家准备钻桩的现场。
准备盖一层130平的两厅三房一厨一卫。
不过农村的盖房用地,都不会有多少地就盖多大的房。房子的占地,一般在100平到150平之间。
有多的土地,围起来作个菜园子也挺舒服。
农村讲究“多子多福”。既然生的小孩子多,屋前围个院子,也方便小朋友们玩耍。
“大伯”家准备盖一层房子的田地,本来有300平方的大面积。房子只用了130平方地皮。
理论上,似乎可以盖两栋相同面积的屋子,还有剩余地皮。
但理论是理论,现实却有着诸多的限制。
首先这300平的田地并非方方正正的一大块。它沿着乡道这边,是挺整齐的一个平面。挨在最里面的,却是一条左边窄右边宽的大大的弧线。
本来呢,“大伯”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理论上给两个儿子每人留一栋房子,是农村通行的做法。
至于女儿,出嫁了有夫家养活,可以不必分配。
再说了,“大伯”计划盖的也只是一层房子。占用的资金算是少的了。
盖两个一层房子,总面积也不过260平。难道他拿不出这笔钱吗?
最主要原因,还真不是钱的问题。
燕千羽“大伯”在计划建房之初,已经积极的联系跟他这田紧挨着的村民,想多收购一些地。如果能一口气多要100或者200平米,那当然最好。
毕竟农村的地,现在还不值钱。如果村民真的愿意转让,参考之前已经完成交易的几宗土地,大约一百平也就卖个1.5万块。
“大伯”情愿多拿两、三万块钱来购买200平方。
这样一来,他拥有的地就足足500平,盖了总面积260平的两栋房,还能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围起来,当院子和“菜圃”。
但挨着他家田地的周姓村民,前些年也赚了不少钱。都跑到圩镇上买地建房了。
尽管在城里只买得起70平的小地块,但盖起5层楼,完全够住。
就建这房,也花费不小。
正因为不差那两、三万块钱,周姓村民不情愿三万块就把自己挨着“大伯”家的“两百平”转让给他。
周姓村民扬言:要卖可以,最少也得给个6万块。
“大伯”却觉得这个价格太离谱。
“周姓村民”,肯定是看着他家盖房了,用地又不方正,才“坐地起价”的。其心可诛!
现在的行情,是沿着乡道、出入方便的地块,才能卖两万块左右一百个平方。
周家的两百平田地,被“大伯”家的田挡住了,根本就不挨着“乡道”。
“大伯”都愿意按照挨乡道的地价,收购他的。周家还想把地价翻倍,要6万,就算“大伯”拿得出这钱,也不打算买了。不能惯着对方,把自己当成“冤大头”。
购地,就因为“大伯”一时的赌气,宣告破裂。
“大伯”的妻儿,还打算作些努力,去挽回这种尴尬局面。毕竟在农村,很少有几兄弟的大家庭,各自成家后,还住在同一栋楼里的。谁不是各分一块地儿,自己慢慢找钱盖自己的“单栋”房子?
除非是穷得不得了,才会同住在同一座老屋内。
“大伯”家两个儿子,两兄弟其实能拿出6万块钱(各出3万),去购买周姓村民的200平方地儿,但都不敢去买。主要是不敢违拗父亲的旨意。
两兄弟合计之后,想到一个折衷办法:自家的田地不是左侧太窄,凹了进去吗?所以在左侧只能容下一栋十米宽的房子。没办法盖两栋(需要宽25米以上才好盖两栋。就算两栋方方正正的房子紧挨着,起码也必须宽度在20米)。
既然地形最大限制在于,左侧宽度不够。两兄弟就想向周姓村民购买紧挨左侧的地,大约购买一百平就可以了。
价格呢,仍然按照之前“周家人”开的,300块每平米,买一百平就给他3万块。
周姓村民哪里肯卖?
断然拒绝了。
明明就是看着“大伯”家有点钱,但地块却不够方正,才抬高自己的两百平地儿售卖。
现在对方只要一半,周家剩下另一半的地儿,也没什么用啊。
两个儿子没辙了。
他们可不敢背着父亲,去跟周姓村民做交易。一则,长年在父亲的严威下长大,忤逆之事断不敢做。
再一个,盖房子的钱都指望着“大伯”出呢。你两兄弟或许能拿3万块去多买100平土地,但未必舍得掏钱去盖那房子了!
另外,父亲现在病情好不容易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如果因为此事“急怒攻心”,导致病情恶化、急转直下,他两兄弟也是不可承受。
“大伯”正在发狠呢,周家人要六万块?他就偏偏不买你那两百平的田地!
你这些田又不沿乡道,等于没有“路”出入车子。建房都建不了。就让你白白的浪费在手里吧!
对于摊上这样一个“顽固”的父亲,两个儿子也表示无可奈何。
只能尝试着来跟老头子沟通。
两兄弟在这“诸多限制”情况下,可以想到的方案,就是朝着乡道的这一面,并排建两栋房。
这一面足够宽,每栋楼的开间有十米以上,两栋就是二十多米。
而面对乡道的这一面田地,至少长达30米以上。并排建两栋房子都绰绰有余。
但这个方案一出,就被“大伯”喷了个体无完.肤。
按照风水格局,盖房子必须“坐北朝南”,才是上上之选。
而在面向乡道的这一面开房门,那就成了“坐东朝西”。
正所谓“日暮西山”,乃山穷水尽、日暮途穷之象。正是风水格局中最差的房屋朝向。
哪怕是“坐西朝东”都比它强。
但乡道是那样的修好并经过了他家的田地,对着乡道盖房子,就是房子朝西而建,大凶大败之象,断不可取。就是不合规矩,容易招致“不详”!
当然,也不可以背对着道路盖房子的。
总之,迷.信的人就是规矩多。
“大伯”却振振有词:并不需要风水大师级别的人才懂这道理。作为“常识”的东西,一般人也知道建房千万不要“坐东朝西”。
最理想的,当然是“坐北朝南”。
两个儿子自幼在一个“风水大师”的家庭长大,耳闻目染,当然深信了这一套。顿时吓得不敢再提朝向乡道建房子了。
而“大伯”的妻子,反而不是特别在意这种风水之说。
她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家老头子估计时日不多了。你生前讲究那么多的风水之局,结果连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孙辈也成群了,还没给两个儿子每人挣得一栋楼。
可见讲究太多的风水格局,还不如规划够地儿,给儿子一人弄一栋房子实用!
妻子于是就跟“大伯”辩论起来,希望能说服他,就朝着乡道建房子。
正好盖两栋,每个儿子都能单.独拥有一栋。以后孙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现在老一辈给他们留下的,只是一层楼房。想要往上盖,就需要他们以后自己努力挣钱……有了这个“动力”,估计要比“毫无压力”的日子,更能促使他们发奋努力!
妻子就拿他家田地右边邻居为例。
人家也是外来户,购地盖房子。只有60平的地皮,已经盖好了三层,大门就朝着乡道。正是“大伯”很排斥的“坐东朝西”的户型。人家不也照样盖好了三层小楼?甚至,已经装修得进入了“尾声”了。
邻居家挑的摆“进人酒”的日子,据说是在下个月的初八。
妻子反驳的话语,顿时令“大伯”心生不悦。
大伯强调:邻居这家“外来户”不懂规矩,乱盖房子,以后有他家“霉运频频”的时候呢。这户人家进人酒席,请朋友邻里,如果请到他家,“大伯”是断然不会去吃他家的喜酒。
妻子却强有力的反驳:像在圩镇或者县里,乃至一线大城市里,那些临街铺面,都是固定好了的方位,只能对着大街建铺——难道就因为其中有“坐东向西”格局,那些商铺就没人买了吗?照样不会降价,还非常抢手。推出之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难道说,购买了“坐东朝西”商铺的生意人,以后就发不起来吗?
人家之前能挣下诺大的财富砸几十万几百万购买商铺,买了“商铺”后,把生意做得“更上一层楼”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一切,无不证明着一个道理:有条件的话,“风水之说”当然可以讲究一番。没有条件的话,也要懂得变通啊。
不必死守着“坐北朝南”才是大吉之选的死规矩。云云。
说了好一通。
她说是“好有道理”,“大伯”也被她驳得“无言以对”!
但“大伯”终归是家里最权威的那位,凡家庭内的重大决策,他都可以一言九鼎,最后拍板。
“大伯”不同意把新居大门对着乡道开,就不能那么开!妻子说再多反对的话,也无效。
“大伯”的权威,可不是单靠一张嘴说出来的。
家里的钱,需要他来赚。说白了,即将用来盖这层房子的钱,乃至随后装修的费用,统统都是“大伯”赚来的。
直到“大伯”亲自选定了开工建房的日子,两个儿子仍然不放弃奢望“各自拥有一栋房子”。并且进行了终极的努力。
两个儿子背后协调好了意见,又一块来向顽固的父亲大人提新建议。
家里这地儿,有点类似三角形。比较窄的左侧这一面,就是北面。因为必须严格遵守“坐北朝南”的格局,只能把房子建在左侧位置。
两兄弟亲自测量过了,最窄的左侧一面,大约有12米这样。
两兄弟主张,就按照城里的那些商铺的长条格局。他俩每人要5米宽的大门,长度则可以拉到20米长。
这样一来,两兄弟每人都能有100平方,来建单门.独.户的小楼了。
这样的划分地儿,依然是“坐北朝南”的理想格局。于风水上并无不妥。
“大伯”一听,却频频摇头,几乎用不着多作考虑,就否定了两个儿子苦心孤旨想出来的新方案。
理由也简单。
农村时兴的是建10X10的方方正正的房子。这又不是城市供出租的房子,不是能用来当铺面的房子,搞成那么狭窄长条干嘛呢?让村里人看着,一点都不大气美观。
两儿子太渴.望能各自拥有一栋小楼了,仍试图说服父亲:如果觉得5米的大门太过狭窄,可以干脆把两栋计划建的小楼紧挨到一块。如此中间预留的2米通道,可以分到两栋小楼里。每栋楼,都变成6米的开间,这就宽敞许多。
儿子们尽拿这事儿来烦他,“大伯”最终表态:都不必太跟他磨叽。就按他之前的意思,盖一栋方方正正的房子。以后一层不够住。两个儿子谁有钱谁就先加盖楼层。每个儿子最多可以再加盖两层。这楼儿五层到顶。
“大伯”还颇为不悦的训斥两儿子:你们可是亲兄弟啊。就那么怕住到一个屋檐之下吗?
最后“大伯”还威胁说:现在这三百多平的田地,并非就完全没有争议了。你们不怕被别人家夺了地去,就只管“兄弟不团结”的内讧吧!
原来,“大伯”有个兄弟,早二十年就过世了。那三百平的田地,早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应该属于他兄弟。只不过兄弟家穷,就把这地卖给了大伯。大伯为人向来豪爽,对亲戚兄弟照顾有加。早些年,钱还值钱的时候,“大伯”只花了几百块钱,就把这一百多平买下来。都没有立过契约,也没有到村里备过案,找过见证。
如今“大伯”弟弟的后代,混得越发的破落穷困了,根本就没地盖房,连个像样点的住处都欠奉。
侄子一家近十口人,住在泥砖砌的“危.房”中,着实凄凉。他们就来跟大伯商量:想出几千块钱,把当年的一百平田地“续回去”。好盖房子。
“大伯”当然不同意。
看对方的意思,只要你这边拿不出“买卖田地契约”,等到“大伯”百年以后,无凭无据的了,这田地又没有盖房子,他们就要来争抢原本属于他们老子的一百平。
果真拖到那时候,就麻烦了。
提及此事,“大伯”便威胁两个儿子:不按他的意思盖,他宁可不盖了。等到他“两眼一闭”,人家闹上来在田里抢.建房子,你两兄弟又不团结,连住在一栋楼里都不乐意。到时只有任由别人家欺负的份儿?!
如果听他的安排,“大伯”趁着自己仍在,哪怕盖房时有人要闹事,他也有人脉能“镇.压”下去。不至于就让别家仗着“人多势众”,就硬抢了他家的地去盖房!
一番话,训得两个儿子说不出话。低垂着头。
只能一切都顺着固执的老头儿的意思去进行。
一直到了今天这个“钻桩”打地基的日子,“大伯”的立场,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松动。更别提什么改变。
“大伯”两个儿子中,小儿子和老婆生了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大儿子则只跟妻子生了一个儿子。
结果呢,小儿子和老婆反而是最先软化了态度,改变了立场,转而积极替“大伯”跑腿,联系各种建筑材料的一方。
反正盖房子的钱都是老头子出的。他只负责跑跑腿,就有宽敞的新房子住了。即使没有达到他自己拥有一栋的美好愿望。但不必掏钱就有新房子住,没什么不可接受。
而大儿子虽然只跟老婆生了一个儿子,人口组成比他弟弟家,简单得远了。他们对于“宽敞住房”需.求的迫切,怎么都比不上弟弟那六口之家吧?
但大儿子一家三口,想单.独过生活的愿意,反而最为强烈。
由此可见,观念不同,不能一概以人口的多少来论。
“大伯”早年购置的“开放之都”那三房一厅的套间,大儿子家跟小儿子家,还有个妹妹,如此数量的人口挤在一套房内,实在是挤得怕了。
大儿一家三口,太渴.望可以拥有自己的小天地。
在老家盖新房子,竟然没办法实现这貌似不过分的心愿。大儿子夫妻实在失望透了。
于是,这两夫妻终于坚定了自己在外面购买一套“商品房”的决心。
在哪儿买商品房呢?
“开放之都”的房子,已经不是早年“大伯”购买时的那个价格了。
当年“大伯”购买套间时,本来不贵的房价,他还专门贪便宜,找了比较靠近郊区的房子。所以才显得特别经济实惠。而现在“开放之都”好些地段的房子,都涨到了两万多每平米。
随便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总价都以百万来起步。
大儿子夫妻哪里买得起呢?
再说了,他俩夫妻要买房,就是属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性质了,当然是冲着购买大户型而去。至少要买120平的套间。在“开放之都”,这样一套价格就高达两百多万三百万的。更买不起!
商量之后,大儿夫妻决定在“开放之都”那边打工,购房置业呢,就回老家这边。
是在老家的市里买房?还是在县里买房?
两夫妻着实的花费了一番心思,作了一番比较。
圩镇上买房?两夫妻根本就不考虑。主要是现在圩镇上只有寥寥不多的几个小楼盘。都属于6到7层的低层商品房。
大儿两夫妻就算没能耐在“开放之都”购买商品房,但住惯了“大伯”早年购置的在13楼的电梯房,就不怎么情愿去住步梯楼了。
感觉一点都不上档次啊,那低层的商品房(这两夫妻热衷住高层的电梯房,这点“偏好”跟梁腾有点类似)。
在市区里购买房子,每平的均价,大约比在县里买房要贵上一千多块。都可以承受。
大儿夫妻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在县里购买商品房。
这里面最大一个原因,就是老家的乡镇,离县城比较近。并且老家的人到县城买房的比较多。他们夫妻也在县城买房的话,以后往来的朋友跟熟人,都比市里多。
再一个,县城的房价比市里的低一千多块。大儿夫妻可以用这省下来的钱,购买县城里好些地段的房子。
这一切,本来都只停留在计划阶段。
大儿两夫妻多年工作的积蓄,大约存了将近22万。这些钱足够在县城里按揭购买一套大面积的商品房。
但他俩一直在“持币观望”。毕竟按揭一套房产,一旦下手了,就立马需要背负起30年的债务。按揭的压力可谓大矣。
如果可以说服家里老头子,在老家盖两栋房子,大儿夫妻情愿拿这20几万存款,回老家去,加高只属于自己的那一栋房子。
或者一口气加够五层。装修等以后工作存到钱了,再来弄。或者先加盖两层,然后直接拿剩下的存款,装修三层楼房。
都可以的。
然而,没办法说服顽固的老头儿,捞不到属于自己的单栋房子,大儿两夫妻心灰意冷,终于做出最后的决定:就在县里购买了一套早就相中了的电梯房。
那个楼盘,是外省大老板到县里投资的。口碑挺好。盖了30层的电梯房,也是大儿两夫妻中意的户型。
楼盘的均价卖到了3500块每平。但因为他俩选择的是楼层比较好的9楼的房子,所以需要接近4000块每平的房价。
购买了140平的四房两厅两卫大户型。总价需要56万。还得承担契税和过户的手续费用。
两夫妻手头上的22万存款,拿出来了大约20万,才够支付了首付。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30年的“房奴”岁月。
不过,大儿两夫妻挺振奋的。
这么多年了,终于拥有了属于他两夫妻和孩子的自己的“小天地”。
尽管当了“房奴”了,但他俩也不怕。
就算有时候还款压力大,但他俩都有了明确的还款计划:两夫妻领的是死工资,成长空间不大。但他俩还有一笔“固定的资产”可供变现。
自家老头儿活不了多少年了,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残酷现实。老头儿不在了,“开放之都”的那套房子,是不是可以动员母亲和弟弟还有妹妹,大伙一致同意,把它给卖掉呢?
卖掉了,大伙才好分钱,各自经营自己的小家。
从大儿夫妻的想法中,可以看出,他俩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主张卖掉“开放之都”的房子,分配人中,连妹妹都算上一份。
这是从法律角度来分配。妹妹跟哥哥们拥有同样的继承权(在农村,就没多少人肯承认女儿的继承权利)。
总之卖掉了房子,拿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钱,大儿夫妻可以轻松的提前还掉县里购买的大套间的按揭贷款。
而小儿子一家,也可以拿到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卖房款。用这些钱,在老家去加高属于他们的两层楼。
小妹那边,拿着属于她的那部分钱,可以找个更好的夫婿,更好的归宿。
母亲那边,拿着属于她的最大头的那部分钱,养老无忧。
这种对一家人都有好处的事儿,何乐而不为?
大儿夫妻很自信:家里人都会支持他们的提议。
只不过现在老头儿仍在,不能提这事。
老头儿不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