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烽火明朝 >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论道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论道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烽火明朝 !

    城隍庙在城南,这里是百姓聚集之处,在城中无论是求雨祈福,还是求子祛病,百姓只要有事,都会到城隍庙来,堪称无事不管,算得上神仙在城里的便民服务中心。

    进了城隍庙中,崔子义正和一个老者激烈的辩论着什么。

    见万军走了进来,两人立刻停了下来,那老者揖道,“万大人,许久不见。”

    万军打量这老者,似乎有点熟悉,却是毫无印象,“我们以前见过?”

    老者笑道,“大人是贵人多忘事,去年大人和胡人安庆大战之前,我和大人在这里见过一面。”

    崔子义道,“元首,这是故明总督袁继咸。”

    听到袁继咸三个字,万军立刻想起来,历史上的“江右三山”袁继咸,如果不是自己干涉,提前给了预警,这会这位老先生已经被左梦庚绑给胡人了。

    万军对袁继咸的气节十分敬佩,恭声道,“袁老先生,您不是在南昌么,怎么来汉阳了。”

    袁继咸面露一丝尴尬,连声道,“惭愧惭愧。”

    崔子义在一旁道,“元首,袁老先生已经辞了南昌的故明总督之职。”

    华夏军占据江南之时,对投降的江西、湖南大部并没有实际控制力,许多故明的官员仍旧担负原职,只是派了陈霸蛟收编军队。

    不过万军在豫西和胡人作战,并不清楚南方的情况。

    南京士绅叛乱迎回明军的消息传到南昌时,袁继咸的内心对大明中兴的希望再次点燃,毕竟半生是大明的总督,袁继咸对江西周边的局势采取了默认态度,对退回安庆的华夏也没有伸出援手。

    可惜事情急转直下,郑芝龙拿下南京后不久,就抛弃了鲁王向满清投降,半个江南就这样裹挟着重回满清的手上,大明王朝最后的势力龟缩到了两广,却依旧在内讧。

    袁继咸目睹这一场闹剧,对大明彻底死心,由于没有及时支援安庆,心怀内疚的袁继咸彻底放弃了所有职务。

    袁继咸心怀天下万民,离开官场之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华夏军倡导百姓种植的新作物上,在武昌袁继咸开始致力于种植新作物。

    城隍庙中,崔子义便是和袁继咸讨论,新作物该如何更高效的扩大播种面积。

    万军听闻二人刚才争论之事,上前看了看,几个块状物沾着泥土散在地上。

    虽然不如后世良种培育的体型大,不过万军还是认得出是几个甘薯和土豆。

    万军笑着拿起一个道,“这个东西叫甘薯,也叫番薯,春天的时候把它一刀切成两半,放在水里等它发芽,芽长大概四寸长时,把芽摘下插在土里浇水就能活。”

    万军又拿起另一个东西道,“这玩意儿叫土豆、又因为长得像马铃铛,所以叫马铃薯,春天的时候切成块,扔在土里就能活。”

    番薯十七世纪初传入广东一带,在南方流传已经有四十余年,虽然种植范围在往长江一带扩展,不过始终没有成为大众接受之物。

    袁继咸以前倒是见过这些,不过在他的印象中,种植五谷才是正途。

    想了又想,袁继咸道,“这些东西真的能当主食?”

    万军道,“主的不能再主了,这个番薯在地里生长时,他的叶子、芽也可以采摘些嫩的腌着吃,老的叶子喂猪也是非常不错的。”

    能让百姓有吃的,填饱肚子那是再好不过的,袁继咸极为感兴趣,“那土豆的叶子呢?”

    万军道,“土豆的叶子不行,是麻的,而且发了芽的土豆也不能吃,是有毒的,会吃死人。”

    袁继咸点点头称记下了,又拿出一把金色的种子。

    万军拿起几颗道,“这是玉米,又称包谷,和小麦一样可以做百姓的主粮。这几种作物十分高产,大概是小麦的五倍以上,而且对土地要求很低,贫瘠的坡地、沙地都可以种植,我们只要推广此物,不出三年全国就不会再有饥荒了。”

    袁继咸激动道,“好啊,如此甚好,若是早些在民间种植,老百姓有口饭吃,西北岂会大乱,国家又怎么会如此分崩离析。”

    万军微微笑道,“早十多年这些作物就已经在大明传播了,天下的崩坏的问题又岂是因为荒年,西北的百姓也不是国家破败的罪人?。”

    袁继咸道,“不是西北叛乱,李闯流毒天下,大明岂会顾此失彼,最后山河破碎?”

    万军道,“老百姓所求不多,不过是有口饭吃,即便有时吃的不饱,有寸土栖身,即便有时灌风漏雨。可是连这些都满足不了,岂能怨恨百姓不做安安饿殍?”

    袁继咸气道,“义我所欲也,有杀身而取义,家国不能两全之时,何不弃小家而保全国家,国家正在辽东苦战,西北一乱满盘皆输。”

    万军道,“袁老啊,偌大的汉家天下,对阵一个辽东的蕞尔小邦,却是屡战屡败,只能退守关墙,是百姓的问题?西北乱起李自成所到之处,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百姓响应,全都是百姓不做安安饿殍的原因吗?”

    自春秋以来“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语比比皆是,可是从秦到汉唐,一代又一代,不还是一样轮回一遍又一遍。

    可现实如此,一个人居高位之上,对比自己低半级的同僚,心中尚且有几分虚荣与骄傲,那对无权无势无钱的百姓,内心的傲慢岂不是上了天际。

    即便初时还能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言,可是日复一日,身边尽是奉承和讨好之人,权力让自己看起来无所不能,谁还能瞧得上任人拿捏的百姓。

    袁继咸岂会不知其中道理,可是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士绅高居庙堂之上,即便有几个如袁继咸这般忠义爱民,可是也是杯水车薪。

    世间大势如滔滔江水,即便有几朵逆流而上的浪花,终究大河向东去。

    百姓之势如水,大多时候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但是什么时候化身滔天的洪流,这只有天知道。

    袁继咸对万军的话思索良久,叹道,“文臣好财,武将恶死,国无余钱,民风不古,大明朝确有无奈之处。”

    万军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则不然,再大公无私的

    人,也会有自己的私,人皆好财,岂能要求文臣人人做圣贤,人皆贪生,岂能要求武将个个做英雄?还有这钱粮,华夏地广千里,人口亿计,岂会到了没有钱粮,连东奴也敌不过的地步?”

    袁继咸并非迂腐之人,自然知道人皆有七情六欲五毒,圣人之言不过是教化世人,立国之初虽有不爱财之臣,不怕死之将,可更多的是洪武大帝杀了几万人,剥皮实草也挡不住官员贪财之欲。

    袁继咸叹道,“奈何,奈何,天意照胡不照汉。”

    万军道,“我看这事怪不到天意的头上。”转身对崔子义道,“子义,你是修道之人,天之道如何?”

    崔子义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万军点头道,“天意眼中,胡人与汉人有什么分别,不过是大明出了问题。作恶多端的如左良玉之流,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为天下呕心沥血如卢象升、孙传庭,却是饱受屈困战死疆场,世道不该是这样。”

    崇祯十一年,胡人破关而入,卢象升督师接战,最后援绝战死,死后却是八十日不得入殓。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潼关,死后反被认为诈死潜逃,不得封赏赠荫。

    这两人之死,不过数年,袁继咸记忆犹新,听万军提起,心中顿时又升起悲戚之感。

    万军道,“人道趋利避害,治之不过‘赏善罚恶’四字,有善不赏,万民绝善,有恶不罚,万民从恶。”

    袁继咸似有所悟,压住心中悲伤之感,怅然道,“半生百战为苍生,万民尤遭倒悬苦,惭愧惭愧!”

    万军道,“袁老先生胸怀天下百姓,令人敬佩,但有所求,万军绝无不准。”

    袁继咸道,“老朽今年五十有四,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但求传播这些农物,让百姓都能吃饱饭。”

    万军看着袁继咸,心中忽然想起历史上另一个人,他也是姓袁,一生为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鞠躬尽瘁。

    万军感动道,“袁老先生放心,华夏天下再不要有饥饿和屈辱,我会给你安排人手和经费,让所有人都能有饭吃。”

    袁继咸深深一揖道,“将军高义。”

    万军连忙扶住袁继咸的手道,“袁老先生才是真正的义薄云天,晚辈是高山仰止跟着走几步罢了。”

    从城隍庙出来,崔子义一直用怪异的眼神看着万军,万军终于忍不住,“你这样看着我干嘛?”

    崔子义道,“元首,你也是修道之人?”

    万军道,“不是!”

    崔子义道,“那你说的那些天道人道的话是从哪里来的?”

    万军道,“网上看的。”

    “什么网上?”

    “互联网。”

    “……”

    两人出了城,直奔江岸码头,一艘新式帆船“帝国”号,早已等候在岸边,这艘船是借鉴十九世纪商业运输船,底部平缓,肚大首尖,作为内河运输船最合适不过。

    登上船,借着东南季风,帝国号向着三峡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