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姻谋天下 !
周纪站在院中,抬头望着黑漆漆的夜空,天幕上虽有无数明星,却不足以为他指明方向。
连出路都没有,还有什么方向可言呢?
想到自己如今极力拖延,似乎不甘心就死一般,周纪不禁自嘲一笑。再拖上个十来天也就差不多了,想来武岳已经发觉不妥,不会继续留他。
其实无论武岳态度如何,是开口留人还是一早就送他走,只要他周纪进了临水城,便都是一样的结果——周纪必须被人害死在临水。即便武岳想出办法拘着周纪,令周道昭安插的人手无法接近,周纪也可以寻个机会自尽。
而人死了就是死了,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魏国世子总归是死在临水城里的。你武岳尽可以对天下人解释说周纪自尽,说燕国与此事无关,天下之人却未必会信。
周纪摇头苦笑,将视线渐渐收了回来,就落在这院中的一草一木。
春日里一切都娇嫩可爱,衬着周纪的心愈发悲凉。
父亲谋划了这么些年,魏国如今可谓是兵强马壮,所缺的不过是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让魏国出师有名罢了。左右也是逃不过,管是尽忠还是尽孝呢?不如让人看得起些,让后人提起他时能夸上两句,不至于留下什么骂名。
周纪愈发坚定了决心,他也不继续在院中发呆,十分干脆地回房歇息去了。
八凤殿里,武承肃一脸尴尬。
他跟阳筠借古琴残简,被阳筠直接拒绝。阳筠的话听着像是玩笑一般,然而其中语气疏离,态度生硬,令武承肃十分不自在。而当他讲了如今的情形,说是为了留下周纪而找的借口,阳筠干脆不再说话了。
武承肃心中疑惑愈盛。
阳筠这般反常又是为何?是前几日自己的忌惮被她瞧出来,伤了心了,还是她也觉得周纪不该留下,却又不好直言质疑武岳的决定呢?又或者事情涉及周纪,阳筠有些心虚,为了避嫌而绝口不谈?
他小心打量了几眼,仍旧看不出阳筠想些什么。
阳筠发觉武承肃刻意打量她,以为他趁机试探自己对周纪的态度,以便看她对周绎是否有情。
如此想着,阳筠的心里便有些不痛快。然而不过一转念,她便明白是自己反常在先,武承肃留神观察或许不是试探窥测,只是单纯想知道她为何如此疏离罢了。
然而此事实在令人为难,她虽有心提醒武承肃莫要留着周纪在这里,好生把人送回魏国去,却怕武承肃从此更加忌惮她。又怕武岳父子如今还在做梦,并没看透周道昭的打算,而自己一旦开腔劝他们放了周纪,怕又要惹武承肃一顿误会。
阳筠思前想后,怎么看她都还是不开口为妙。
天下大事既然不想再议论,武承肃又正坐在这里,问她借琴借竹简,她便捡了武承肃方才的话头继续说了起来。
“太子殿下休要哄我!”阳筠轻笑着打趣道,“即便崇文馆没有,父皇那里也是拿的出的,做什么非要骗了我的去?大燕国多少宝贝,怎么就图我这里的?然而太子殿下既然特意跑这一趟,又开了尊口,那焦尾琴我也不敢不借。只是残简我是舍不得的,恕难从命相借了。”
武承肃见她避开大事不提,只捡这些琐事来说,又刻意玩笑,分明不想与他谈论利弊,心中不禁一阵难过。
不过是死了个卫良娣罢了,怎么就至于走到这一步呢?
武承肃心烦意乱,他有心将事情因果想个明白,却又无暇去细细分析,只得接过焦尾琴的话继续说着,偶尔也打趣阳筠两句,胡乱说笑一番。
阳筠心思缜密,自然比他看得明白,只因日前先伤了心,眼下又诸多顾虑,她宁愿闷着不开口,也不愿胡乱送了性命,一不留神步了钱皇后的后尘。
原以为不说破也就不至于太尴尬,二人却均没料到,正是这般遮遮掩掩的三分话,才让人日渐疏远。
望着眼前娇媚的人儿,武承肃难免动心,想要留宿八凤殿,可阳筠一脸恭敬满口客套,竟让他开不了这个口,生怕万一自己留了下来,整晚都要面对这样的尴尬。
若任性留下了,怕以后再难面对彼此罢?
武承肃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借口要看科举变法的奏本,只让丁鑫抱了焦尾琴,便又回崇仁殿去了。
这话倒也不全是假,开朝以来众人议论最多的便是这科举变法改革之事。
燕国科举设进士、九经、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中榜的为进士。
这些无从改起,也不需改,大臣提议更改的,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帖书和墨义为主,基本都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每级考试均考诗赋,殿试尤甚——燕国科举到了殿试一节,只试诗赋,偶尔会有皇帝心血来潮,要求另加一篇论,然而论文也都以对仗工整、内容空洞的骈文居多,且大半诗词文章都是歌功颂德。
凡科举中榜者,并不需吏部考核品行,直接便被授予官职。因此大燕国朝臣虽多,却有三成是王侯公卿之子,三成是世家望族之后,三成是新入仕的那些文采风流、背诵功夫极佳的文士,独余下的那一成才是开科取士“意外”取到的治世之才。
虽说王侯公卿之子、世家望族之后里也有像样的人才,然燕国如今枯朽不堪,这样的人才竟是少数,多半世家子侄还是如杜势、仇灏一般,整日忙的都是人情往来。
那三成新入仕的出身虽然较低,却凭着吟诗作赋的本事得人高看一眼,扶摇直上,即便不能位列一流权贵,至少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与上下一气。
偏就这一成的人才,既有经世治国的学问和能力,有没个像样的出身,多半又自命清高,并不将那些高粱纨绔放在眼里,往往被有背景靠山的名门之后排挤,基本得不到朝廷重用。
没有合适的官职,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这些人多半郁郁不得志,有的干脆辞官还乡,永不入仕,有的便剑走偏锋,做了谗臣或酷吏。
比如远遁的鲍启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