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文娱行者 > 第四十二章 悄然攻击

第四十二章 悄然攻击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文娱行者 !

    “想起桃源高架桥的事,我似乎明白了张斯的用意。”

    这是一篇极为奇怪的影评,通篇只有这么一句话,而且还欲言又止,却广为流传,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大家心知肚明,可是不好表达出来,所以杂志报刊上都未登载。

    倒是网络上,由于管理不便,这类的评价比较多些。

    “当我听到片名的时候,就隐约想到了这一点,待看了电影,便可以确认无疑了。

    张斯是博学的,对英语颇为熟悉,对美国文化也甚是了解,但还不至于去拍一部美国电影,只为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许多不明所以的影评人,指责他好好的华语片不拍,却制作美国电影,就为了拿给奖,拍美国人的马屁?

    这样的话,我听了不少,当时只想摸出一块板砖,上去给那些人来一下!

    脑袋进水了?竟然能讲出这样无知的话,也配当影评人,分明是侮辱大众。《活埋》一直在揭露美国的黑暗面,你眼睛瞎了,竟没看出来?这样的电影,也能拍别人的马屁,你当人家是傻子呀?

    当然,我相信他揭露美国黑暗,也只是顺便的事。至于内中的含义,恕我胆小,不敢胡言乱语,你懂的……”

    一句“你懂的”结束了文章,大家拍手称赞。

    至于到底懂不懂,不晓得,但影评人的话已经被反驳,倒是真是。只要按他们相反的意思想,总能得出一些真相的。

    张斯看到这些东西时,哭笑不得。

    他的灵感倒是真的来自此事,不过后面的事,大多属于巧合,并非有意如此。网上这个家伙说的话,好像他在实施阴谋似的。

    “没事拍这些干嘛,老妈都不敢看……”客厅里,张倩依说道。

    张斯耸耸肩,说道:“那你说拍啥?”

    “就上次那个,叫什么时光的,牵牵手,亲亲嘴,说两句俏皮话……”张倩依拿开报纸,说道:“既安全,又能赚钱,弄的也不会很轰动。”

    张斯撇了撇嘴,说道:“你总共给我几万的钱,我能怎么拍?”

    张倩依吐了下舌头,将报纸丢过来,说道:“谁让你好好的作家不当,却要去干些不靠谱的事……看看,评价还挺多呢。”

    张斯接了过来,有一个专门的版块,都在谈论《活埋》。

    “曾经有那么一刻,我肯定主人公一定会得救的。

    因为在末尾的时候,电话里传来了凌乱的声响,妻子在对保罗说‘我爱你’,专家在对保罗说‘我们快到了’,人声嘈杂,在努力地挖掘。

    尽管沙子不停漏下,主人公已经无法呼吸,但磅礴的音乐已经响起,这分明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接下来就该等着感情升华了。

    可是,它变了,它偏偏变了!

    营救小组的人说了一句:“对不起。”

    在这最后的时刻,却挖错了地点,找到了那个马克?怀特被埋的地方……嘈杂声忽然消失,前面他们明明说过,马克?怀特已经被救了两个星期,正幸福地生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逻辑错误?因为这一切都是个骗局!

    没有人会来就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政府不过是在骗他……”

    写出这么激烈的文章,看来观众受到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对于一个电影制作者来说,颇值得骄傲。

    “通片出现最多的词,是‘对不起’,这是道歉的意思,却令我感到愤怒。

    在他身临险境的时候,他的公司最关心的不是他的处境,而是为了省下一笔保险金而趁他活着的时候把他开除,最多说一声‘对不起’。

    本应营救他的国家也毫不在乎他的死活,明知他在附近,还是肆无忌惮的轰炸目标,最多说一身‘对不起’。

    在他已经决定坦然接受死亡后,又接连遭受的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以他的家人来要挟他,令他不得不自残切断自己的手指,更担心起家人的安危。

    他的妻子和军方给他的电话重新唤起了他活下去的欲望,可随后又无情地将这一切化为了泡影。在一个人绝望时用希望来折磨他,这是何等残酷的方法!

    他打电话给能想到的人,向他们求救,于是听到了一句‘对不起’。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这就是对一个即将被活埋的人的回答,公司平日宣传的荣誉去哪了?政府平日宣传的责任哪去了?朋友间平日的义气哪去了?亲人……保罗开始还骂两句,后来连骂的力气也没了。

    他不过是个普通人,通过细节,还能判断出人品不错。

    可就是这么个人,要被政治,利益,战争……各种巨大的阴影包围,丝毫不得反抗,所以他埋的不只是身体,还有一个彻底失望的心。

    在一声声的‘抱歉’里,希望被漏下的沙子埋没了……”

    这样一个电影,观众分析起来,并不很困难。这确实也不是一部故作深沉的电影,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节奏的控制,始终能牵引观众的心。

    就这样让观众陪着主人公,在希望与绝望间徘徊,死命地折磨他们。

    这也使得观众憋着一口气,特别想要表达,将它发泄出来。像这类感性的解读最多,还有许多人对剧情解读,给大家分析出各种“阴谋”。

    张斯并不理会,一部作品出来,导演便没有解释权了,它已经属于大家。

    至于那种简短的评论,就更多了,五花八门。

    “《活埋》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棺材里,但是却聪明地寻得了一份空间去表现充满恐惧感的剧情,甚至动作场面。”

    “此片告诉我们,拥有一台超长待机时间的手机是多么重要。”

    “企业很邪恶,国家靠不住,人命很贱……”

    “大胆的想法,牛逼的剧本,绝对的小成本,密室恐惧症的噩梦,这片太压抑……”

    “……”

    随着议论的纷起,内陆票房开始飙升。

    人们带着好奇,去看这部口碑极高的电影,出了电影院,又开始宣传它的精彩,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这里面不乏唱反调的人,责备光线模糊,责备用了国外模式,责备演员表演……只要是人做出来的东西,总能找到缺点,无可避免。

    张斯听了,也不过笑笑,不作回答。

    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距离完美两个字差的远,但它毕竟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只有数万的投入,两个星期的拍摄时长,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票房继续上升,将一干没什么质量的电影通通比了下去。

    这个档期,无论国内国外,都没什么大片上映,使得它竟然没遇到对手。在内陆一番狂飙之后,票房很快超过了《清澈时光》。

    而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又不是《清澈时光》能比得了。

    “这样一部电影,通篇是恐怖与绝望,其实不该上映。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工具,影响极大,应该注意其影响。国内这一点就做的很好,对每部电影甄别筛选,若是不利于民众思想的,坚决不予上映。

    《活埋》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我不很了解,宣传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公司,不信任朋友……这竟也能得到别人的赞誉,令我感到莫名其妙。这种题材,根本不应当出现。一部好电影,应该给人以触动,使人更加积极,更加乐观……《活埋》只是一部低俗的惊恐片,不符合这些要求。

    此外,我不明白张斯为何要拍一部美国片。

    美国与华夏建交多年,向来友好相处,而片中对彼邦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分明是在给国家抹黑,使得彼邦误会我国民众的意思,影响两国关系……”

    忽然冒出这么一篇影评,而且流传甚广,令人惊奇。

    民众非常不解,张斯也非常不解,一些此片的爱好者,立即发文反驳:“作者脑子大概是被驴踢了,电影的好坏只在于导演的才华,与题材有什么关系?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另类的导演,竟然‘不符要求’来评价。

    美国人高价买走《活埋》,民众对其中的内容反应热烈,一片好评。人家都没说什么,你拍什么马屁,‘给国家抹黑’‘影响两国关系’这类话都说出来了。这一副崇洋媚外的嘴脸,看着令人恶心。

    至于不予上映的话,最好慎言。

    国内的检查制度被救严格,电影人苦不堪言,观众也大苦其事……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取得了少去进步。若是因你的一言,而又退回去,你真可算华夏电影的罪人了!

    言尽于此,多说无益……”

    而议论并未因反驳而停止,大批地出现,仿佛是预谋好一般。

    “张斯借《活埋》说桃源高架桥之事,用意是讽刺政府……”

    “保罗的原型据说是被埋的某某,正是桃源……”

    “影片愿意是在挑动民众情绪,借此引发对政府的议论……”

    “这种指桑骂槐的方法,在华夏电影上,倒是首次……”

    “……”

    议论纷起,开始对影片抹黑,一轮接着一轮。

    影迷们气愤地反驳,开始还在讨论影片的质量,谈论它的灯光如何精准,布景怎么真实,镜头如何灵活……被无理攻击的时间一长,也忍不住坡口大骂。

    “桃源高架桥本来就是政府的错!”

    “他们不过是一群阴险的小人,哪会管百姓的死活……”

    “就如近来新出的条例,分明是为了保护达官显贵,无耻之极……”

    “草菅人命,他们向来擅长……”

    “……”

    话题越来越露骨,影迷们脑袋发热,早忘了“莫谈国事”的习惯。由向对方反驳,转向攻击政府,文章连篇累牍,声势浩大。

    “看你还嚣张……”张泽浩捧着报纸,得意地笑了笑。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