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 > 第92章 兄弟交锋

第92章 兄弟交锋

作者:火山岛祝心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 !

    朱怀怒气冲冲地闯进了朱允炆的书房,手中的折扇狠狠地拍在桌案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朱允炆正埋头于一卷古籍之中,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跳,抬头看到是朱怀,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二哥,你这是为何?”朱允炆急忙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一丝不安。

    朱怀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怒声道:“你还敢问我为何?你在朝中散布那些谣言,意图何在?”

    朱允炆眉头紧锁,试图保持冷静:“二哥,我并没有散布谣言。我只是对一些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朱怀冷笑一声,突然上前一步,猛地一拳打在朱允炆的脸上。朱允炆猝不及防,身体向后倒去,重重地摔在地上,嘴角渗出一丝血迹。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这是在挑衅父皇的权威!”朱怀怒不可遏地吼道。

    朱允炆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抬手擦去嘴角的血迹,眼中闪过一丝倔强:“二哥,我只是希望朝廷能够更加公正,父皇的决策能够更加明智。”

    “公正?明智?”朱怀冷哼一声,“你这是在质疑父皇的能力,还是在暗示自己比父皇更适合治理天下?”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二哥,我从未有此意。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争权夺利。”

    朱怀冷冷地看着他,眼中满是鄙夷:“你以为你那套仁义道德的说辞能蒙骗得了谁?父皇看重的是实干,而不是空谈。”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身穿锦袍的太监匆匆跑进来,脸上满是惊慌:“二位殿下,陛下召见。”

    朱怀冷哼一声,转身离去,朱允炆则挣扎着站起身来,跟在后面。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看着进来的两个儿子。朱怀和朱允炆双双跪下,恭敬地行礼。

    “父皇。”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朱元璋沉声道:“你们两个到底在搞什么鬼?”

    朱怀抢先一步说道:“父皇,允炆他在朝中散布谣言,意图动摇朝廷的根基。”

    朱允炆急忙辩解:“父皇,我没有散布谣言。我只是对一些事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眉头紧锁,目光在两个儿子之间来回扫视:“允炆,你说说看,你到底对什么事情有看法?”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父皇,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百姓的疾苦,减少赋税,减轻他们的负担。”

    朱元璋冷哼一声:“你以为我不知道百姓的疾苦?你以为我不知道该怎么治理这个国家?”

    朱允炆连忙摇头:“父皇,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你这是在质疑我的决策?”

    朱允炆低下头,不敢直视父亲的目光:“父皇,我没有质疑您的决策。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朱元璋沉默片刻,转头看向朱怀:“怀儿,你怎么看?”

    朱怀冷冷一笑:“父皇,允炆他一向心怀不轨,妄图借仁义道德之名,行夺权之实。儿臣认为,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朱允炆急忙抬头:“父皇,我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

    朱元璋的目光在两个儿子之间来回扫视,最终叹了口气:“你们两个,都是我的儿子。你们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治理这个国家,而不是互相争斗。”

    朱怀冷哼一声,转身离去,朱允炆则低下头,默默地站在原地。

    与此同时,在国子监内,一群学者正围绕着道德经的新解进行激烈的讨论。国子监祭酒张居正站在讲坛上,目光炯炯地看着下面的学生们。

    “诸位,道德经乃是我国古代圣贤之作,其精髓在于‘道’与‘德’的辩证关系。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当今的社会中,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张居正说道。

    一个年轻的学者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祭酒大人,学生认为,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正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减少干预,让百姓自行发展。”

    张居正点点头:“你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要注意‘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另一个学者站起身来:“祭酒大人,学生认为,当前的赋税制度过于苛刻,百姓负担沉重。我们应该借鉴道德经中的‘轻徭薄赋’思想,减轻百姓的负担。”

    张居正微微一笑:“你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但如何在减轻赋税的同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匆匆跑进来,低声对张居正说道:“祭酒大人,陛下召见。”

    张居正点点头,转身对学生们说道:“今天的讨论到此为止,大家回去好好思考,明天我们继续。”

    张居正走进大殿,看到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看着他。张居正恭敬地行礼:“陛下。”

    朱元璋点点头:“张祭酒,朕有一事相问。”

    张居正恭敬地说道:“陛下请讲。”

    朱元璋沉声道:“你怎么看待允炆的那些言论?”

    张居正微微一笑:“陛下,允炆殿下的言论虽然有些激进,但也不无道理。他所提到的减轻赋税,关注民生,确实是当前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朱元璋眉头微皱:“那你认为,朕该如何处理此事?”

    张居正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允炆殿下虽然年轻,但他心系百姓,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可以适当听取他的建议,做出一些调整,这样既可以缓解朝中的矛盾,也可以赢得民心。”

    朱元璋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朕会慎重考虑。”

    张居正恭敬地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挥挥手:“好了,你下去吧。”

    张居正行礼退下,朱元璋目送他离去,心中却是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所坚持的道路并不容易,但他也明白,这是他作为一个皇子的责任。

    “父皇,二哥,我不会放弃。”朱允炆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朱允炆抬头看去,看到一个身影走进来,正是他的心腹,李文忠。

    “殿下。”李文忠恭敬地行礼。

    朱允炆点点头:“文忠,有什么消息?”

    李文忠低声说道:“殿下,祭酒大人已经向陛下进言,建议陛下听取您的意见,做出一些调整。”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张祭酒果然是明智之人。”

    李文忠点点头:“殿下,虽然当前形势复杂,但只要我们坚持正道,终会有所成就。”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是的,我们不能放弃。”

    朱允炆早早地来到朝堂,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今天将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看着下面的群臣。朱怀站在一旁,目光冷冷地扫视着朱允炆。

    “诸位爱卿,朕有一事要宣布。”朱元璋沉声说道。

    群臣纷纷抬头,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发言。

    “朕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纳允炆的建议,减轻赋税,关注民生。”朱元璋说道。

    群臣中一片哗然,有人表示赞同,有人则面露难色。

    朱怀冷冷地看着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朱允炆则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激动。张居正站在讲坛上,目光炯炯地看着下面的学生们:“诸位,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允炆,你太让我失望了!”朱怀突然拍案而起,声音如雷霆般在房间内回荡,“你身为太子,竟然如此懦弱无能,如何能够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朱允炆眉头微皱,抬头看向朱怀,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道:“二哥,你这是在替父皇教训我吗?你可曾想过,父皇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朱怀冷笑一声,走到朱允炆面前,俯视着他说道:“允炆,父皇一心想要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而你,连最基本的决断力都没有,如何能让父皇放心?”

    朱允炆缓缓站起身来,与朱怀对视,语气坚定:“二哥,你总是以为自己是父皇最得力的帮手,但你是否想过,父皇为何选我为太子?他要的不是一个只会动武的皇帝,而是一个能够平衡朝局,安抚民心的君主。”

    朱怀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他逼近一步,低声说道:“允炆,你不要以为父皇的选择就是正确的。你若继续这样懦弱下去,迟早会被朝中的奸臣所害,到那时,整个大明江山都会因你而动荡!”

    朱允炆毫不退缩,直视着朱怀的眼睛,冷静地回应:“二哥,你总是以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你忘了,治理国家不仅仅靠武力,更需要智慧和仁德。父皇一直教导我们,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压人。”

    朱怀怒不可遏,挥手一掌拍在书案上,震得书案上的文书四散飞扬:“允炆,你这是在教训我吗?你可知道,我在边疆浴血奋战,为的就是保卫这片江山,而你却在这里说教!你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

    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但他依然坚定地说道:“二哥,我从未否认你的功劳,也从未质疑你的勇气。但治理国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内政的稳定和民心的安定。我们应该相互扶持,而不是彼此争斗。”

    朱怀冷哼一声,转身背对着朱允炆,沉声说道:“允炆,你太天真了。朝中的那些文臣,一个个都是两面三刀之辈,你若不加以防范,迟早会被他们所害。”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缓步走到朱怀身旁,轻声说道:“二哥,我知道你担心我,但我们是兄弟,应该共同面对这些困难。父皇年事已高,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为大明的未来努力。”

    朱怀沉默片刻,终于缓缓转过身来,眼神中多了一丝复杂的情感。他看着朱允炆,声音低沉:“允炆,我只是希望你能明白,皇位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你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仁慈的君主,更要有足够的决断力和魄力。”

    朱允炆点点头,目光坚定:“二哥,我会记住你的话。我们一起努力,为大明的未来而奋斗。”

    就在此时,御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穿国子监学者服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恭敬地行礼:“殿下,朱怀将军,学生有事禀报。”

    朱怀和朱允炆同时转过身来,朱怀问道:“何事?”

    学者低声说道:“近日国子监内,有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新的解读,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学生认为,此事关系重大,应当请两位殿下过目。”

    朱允炆眉头微皱,问道:“是什么样的解读?”

    学者取出一卷竹简,递给朱允炆:“学生认为,这些解读涉及到国家治理和民生福祉,值得重视。”

    朱允炆接过竹简,展开细看,眉头越皱越紧。他将竹简递给朱怀,沉声说道:“二哥,你看看。”

    朱怀接过竹简,快速浏览了一遍,脸色变得凝重:“这些解读确实有些新奇,但也有些偏激。若是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朱允炆点点头:“正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慎重对待。”

    学者见状,继续说道:“学生认为,这些解读虽然新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若能加以引导,或许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朱怀冷哼一声:“学术之争,本就复杂。我们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更多的争议。”

    朱允炆思索片刻,缓缓说道:“二哥说得有道理。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拒绝新的思想。或许可以召集国子监的学者们,共同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朱怀点点头:“这样也好。但要注意控制,不可让这些新解扰乱朝局。”

    朱允炆转向学者,吩咐道:“你回去告诉国子监的学者们,我们会安排时间,与他们共同讨论这些新解。但在此之前,不可随意传播。”

    学者恭敬地行礼:“学生明白。多谢殿下。”

    朱怀身材魁梧,眉宇间充满了威严与不屑,他的声音如同雷霆般在大殿内回荡。

    “朱允炆,你简直是不懂事!你可知这皇位继承之事关系到整个大明的未来?你若无担当,如何能服众?”

    朱允炆低着头,神情显得有些无奈和疲惫。他身材较为瘦削,面容清秀,但此刻却显得格外憔悴。他知道哥哥朱怀说的并非全无道理,但他心中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哥哥,我并非不想担当,只是我认为,治国之道不仅仅是强权,更需要仁德和智慧。”朱允炆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坚定。

    “仁德?智慧?”朱怀冷笑一声,“你这套书生之言能有何用?治国之道乃是铁腕与决断,你若无此魄力,如何能安定天下?”

    就在这时,大殿门口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朱元璋,明太祖,缓缓走进大殿。他的出现让整个大殿的气氛瞬间凝固。朱元璋身穿龙袍,神情威严,他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扫视着自己的两个儿子。

    “父皇!”朱怀和朱允炆同时跪下,恭敬地行礼。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眼神犀利地看着下方争吵不休的两人。他缓缓地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起身。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们在争什么?\" 朱元璋的语气平静,但却让人心生敬畏。

    朱怀立即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父皇,儿臣只是担心允炆无力承担大任,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朱允炆能力的质疑和担忧。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朱怀的顾虑。然后,他将目光转向朱允炆,等待着他的回答。

    \"允炆,你怎么看?\" 朱元璋的语气虽然严肃,但也带有一丝期待。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向前迈出一步。他挺直了身子,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礼,并坚定地说道:\"父皇,儿臣知道自己年纪尚轻,经验不足。但儿臣愿意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负您的期望。\" 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朱元璋静静地注视着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之色。他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朱允炆的态度。

    \"好!既然如此,朕就给你一个机会。\" 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然,\"朕决定立你为太子,继承皇位。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带领大明走向繁荣昌盛。\"

    朱允炆闻言,心中激动不已。他跪地叩拜,感激涕零地说道:\"谢父皇隆恩!儿臣定当不辱使命,全心全意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朱元璋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走到朱允炆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起来吧,朕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但要记住,做皇帝并非易事,你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用心治理国家。\"

    朱允炆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但同时也感到无比荣幸。

    朱元璋转身回到龙椅上坐下,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朱怀,似乎在告诉他,自己的决定已经做出,不会轻易改变。

    朱怀默默地站在一旁,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之情。他原本以为自己有机会成为太子,没想到最终还是被朱允炆抢了先。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不满或愤怒,而是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毕竟,朱元璋的权威不容挑战,他只能服从父亲的安排。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来直视着父亲的眼睛。“父皇,儿臣认为,治国不仅仅是依靠武力和强权,还需要仁德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安定天下,造福百姓。”

    朱元璋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朱允炆的话。随后,他缓缓开口:“你们两人各有各的道理。怀儿,你的确有魄力和决断,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仁德和智慧。而允炆,你的仁德和智慧固然重要,但在乱世中,强权和决断也是不可或缺的。”

    朱怀不甘心地说道:“父皇,若是只讲仁德而无强权,恐怕会被人所轻视,甚至引来外敌窥伺。”

    朱允炆则平静地回答:“哥哥,仁德并非软弱,而是另一种力量。只有让百姓心悦诚服,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朱元璋点了点头,显然对两人的观点都有所认同。他走到两人中间,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你们都是朕的儿子,朕希望你们能互相扶持,共同治理好这个国家。”

    朱怀和朱允炆对视一眼,虽然彼此心中仍有分歧,但在父亲的威严面前,他们只能暂时压下心中的不满。

    就在这时,国子监的学者王阳明走进大殿,他手中捧着一卷书,神情肃穆。“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王阳明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近日在国子监研究学术,发现了一些关于道德经的新解,或许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

    朱元璋微微一笑,“哦?说来听听。”

    王阳明展开手中的书卷,开始朗读道:“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国之道如同烹饪小鱼,不能操之过急,需以柔克刚,方能长治久安。”

    朱怀皱了皱眉头,“这岂不是说治国要优柔寡断?”

    王阳明摇了摇头,“并非如此。所谓‘以柔克刚’,并不是说要软弱无力,而是要懂得以德服人,以智取胜。刚柔并济,方能真正治理好国家。”

    朱允炆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王学士所言极是。治国之道,需刚柔并济,方能长治久安。”

    朱元璋听后,沉思片刻,点了点头,“王学士所言有理。治国之道,确实需要刚柔并济。怀儿,允炆,你们二人需记住这一点。”

    朱怀虽然心中仍有不满,但在父亲的威严面前,他只能低头应是。“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朱允炆也恭敬地说道:“儿臣定会铭记在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今日之事就到此为止。你们二人回去好好反思,朕希望你们能共同努力,为大明的未来尽心尽力。”

    朱怀和朱允炆再次对视一眼,虽然心中仍有分歧,但在父亲的威严面前,他们只能暂时放下心中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