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朝小官人 > 第106章 一百零六

第106章 一百零六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明朝小官人 !

    杨县令的信写得不长, 区区数百字, 言简意赅:他以十几年的养育之恩要求孙天佑, 如果他出了什么意外,希望孙天佑能够保护金氏和杨天娇。``

    孙天佑满面阴狠之色,昔日总带着几分笑的眼眸黑沉如水, “让我保护大太太?哈!”

    李绮节轻声道:“你不想答应的话,我替你写回信。”

    孙天佑双手握拳, 冷笑一声。

    他对生父杨县令的感情很复杂,小的时候, 是孺慕居多。那时候每当金氏欺辱他,过后杨县令总会偷偷补偿他, 有时候是一样新鲜玩具, 有时候是一盘糕点果子, 有时候是一把精巧弹弓。

    他觉得父亲还是心疼自己的, 都是因为金氏太可恶, 父亲才不能明目张胆地疼爱他。

    那时候的他多傻啊,竟然天真地相信父亲的教导, 妄图通过乖巧顺服打动嫡母金氏。

    直到那年酷暑, 金氏和杨天娇在花园里乘凉, 他在岸边剥莲子, 十指钻心一样疼,却不能停下——金氏要求他每天剥几千只莲蓬,做不到的话,就罚他饿肚子。他不想和嫡母撕破脸皮, 每天乖乖完成金氏吩咐的任务,即使连成人都不可能顺利完成那些要求。

    母女俩在廊檐底下,吃西瓜和凉粉冻解暑,旁边有丫头打扇。

    他席地而坐,又热又累,满头大汗,嗓子干得冒烟,双手因为过度劳累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扭曲姿势,没法伸直。每掰开一个莲蓬,他的指尖像被几十根针同时扎进血肉里一样疼。

    他在心里默念杨县令的名字,只要阿爷回家,他就能吃上饭了。

    忽然听到杨天娇喊他的声音。

    她看中一朵并蒂粉白荷花,让他下水去摘。

    岸边砌有假山,池□□,下人为他找来一只木盆,让他坐在木盆里,划到池塘中心去摘莲花。

    他卷起裤腿,小心翼翼跨上木盆,划出几丈远时,一只长竹竿从岸边伸出来,故意打翻木盆。

    那是孙天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死亡的滋味。

    他不会凫水,在水中扑腾几下,很快沉入池底。慌乱中他发现水底并非幽黑一片,日光从水面照下来,依稀能看清水下茂盛的水草,漂浮的水藻,脊背银黑的游鱼。

    没人下水救他,他拼命挣扎,不知不觉漂向更深更黑暗的水底,生死一线间,他清晰听到金氏和杨天娇的笑声。

    后来不知是他运气好,还是金氏运气差,他抓着一把边缘锋利的枯萎茎秆,糊里糊涂间调转方向,漂回浅水岸边。

    大难不死,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金氏是真的想除掉他。

    第二天杨县令休沐在家,他头一回在阿爷跟前掉眼泪。

    杨县令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他不敢吱声,还安慰孙天佑,金氏和杨天娇只是闹着玩的,并非真想淹死他。

    如果当时他真的死了,杨县令大概也不会怎么样吧?一副薄棺,草草葬了他,然后继续纵容金氏。

    多年之后再回想当年情景,孙天佑仍旧记得水底朦胧的光线,那么温柔,那么美丽,却差点成为他的葬身之所。

    那时候有多害怕,多绝望,后来就有多愤恨,多失望。

    自那以后,他再不把自己的所有希望寄托在杨县令身上,不管杨县令私底下对他多慈爱,多忍让,他全然看不上。

    他开始独来独往,开始利用杨县令的愧疚之心,开始为离开杨家积攒银钱。金氏再欺负他,他绝不忍让,当面和金氏吵得面红耳赤,让金氏的严苛之名传遍整座瑶江县。

    “差点死掉的人是我,不是他们。谁都没资格要求我宽容。”

    孙天佑的声音闷闷的,“三娘,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金氏和杨天娇。”

    心口仿若压了千斤重,李绮节眼角泛潮,心里也酸酸的,伸手把孙天佑按进怀里,柔声道:“你不用原谅他们。”

    杨县令很聪明,他没有以情动人,没有苦苦哀求,他用生养孙天佑十几年为砝码,要求孙天佑回报养育之恩。

    孙天佑不怕杨县令上门求情,但他不想欠杨县令。

    李绮节凑上前,细细吻孙天佑溢满痛苦的酒窝,“有朝一日杨县令真的落难,让我出面去对付金氏和杨天娇,你什么都不用做,谁也别想拿大道理压你。”

    吻落在脸上,带着不可言说的温柔和情意。

    这份沉甸甸的包容,像水波一样轻轻荡漾开来,温柔而又霸道,把沉浸在郁闷中的孙天佑从灰蒙蒙的记忆中唤回现实。

    他搂紧李绮节,更加热情地回吻,舌尖绞住她的,紧紧缠绕在一起。

    他用灵活的唇舌咬开衣带,衣衫一件件褪下,将落不落,堆积在臂弯处。

    李绮节身上只剩下一件轻纱里衫,被孙天佑合衣抱在怀里,双颊潮/红,满头是汗,长发湿湿贴在鬓边,簪环一件接一件跌落在罗汉床上,叮当作响。耳畔的花鸟纹葫芦坠子随着她的动作剧烈摇曳,在夜色中发出夺目的熠熠光芒。

    滚烫的肌肤和温凉的肌肤贴合,腿挨着腿,额头抵着额头,搂抱勾连,无比契合。

    枕头薄被卷落在地,盛果子的阔口瓷罐在地上骨碌碌转了个圈儿。

    他低笑一声,没有褪下最后一层衣衫,灼灼的目光贪婪地盯着她玲珑有致的曲线,双手滑进光滑的香云纱内,隔着透明的纱衣,温柔抚摸,薄茧擦过皮肤,引得脸泛桃花的李绮节一阵阵颤栗。

    她觉得自己就像一朵在风雨中吐蕊的小花,颤颤巍巍,摇摇摆摆,浑身像着火一般透着嫣红色泽。

    又像一汪平静无波的幽泓,忽然涟漪翻腾,波澜乍起,被他搅成一池沸涌的春水。

    腰酸腿软,手脚无力,只能依附在他身上,任他摆布,实在受不住时,扭着身子往后躲闪,“轻、轻点。”

    还没退开,又被一双强健的臂膀紧紧扣住。

    屋里没点灯,刻花竹帘紧紧匝匝围着,掩住房内细细密密的喘息声。

    宝珠捧着两杯浓茶走到门前,听到衣裙摩擦的沙沙声响和压抑的呻、吟声,顿时羞得满面通红,搂紧茶盘,转身跑远,路上不忘叮嘱其他丫头,谁都不许靠近院子。

    第二天醒来时,入眼是明亮的日光,金钩耀目,床帐半卷。帐顶满绣富贵万年团花纹,怒放的芙蓉、浅淡的桂花和富丽的万年青交缠拥簇,一团热闹。

    一人倚在床栏前,葱白褐圆领窄袖潞绸袍衫,网巾束发,剑眉轩昂,斜斜扫向鬓边,狐狸眼沉静幽黑,眼圈微青,下颌处有些许淡淡痕迹,像雪后的芦苇荡。

    李绮节伸手去摸,哑声道:“是不是该刮胡子了?”

    时下男子以髯须为美,偏生李绮节不爱那一款,嫌胡茬扎人,硬逼着孙天佑每天刮胡子。昨天旅途疲惫,没顾上督促他,不过一夜而已,他颊边已冒出星星点点胡茬。

    孙天佑放下账本,轻轻抚摸她鲜艳丰软的唇:“今天要出门,回来再刮。”

    她咳嗽一声,觉得嗓子有点紧:“要去哪儿?”

    孙天佑扶她坐起,在她背后垫上两枚软枕,将温在热水里的茶杯端到她嘴边,“先喝两口,润润嗓子。”

    茶水温度适宜,沁人心脾,她匆匆咽下。

    “去杨家。”

    她喝茶的动作一顿,霍然抬起头。

    杏眼圆瞪,眼神清澈,像一只在山间长大的小兽,天真而懵懂,警醒又纯真。

    这双眼眸专注地看着他,现在是,以后也是。

    孙天佑两指微弯,在她鼻尖轻轻刮两下:“娘子日理万机,杨家的事哪至于劳烦娘子出马,为夫自有成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岂会怕杨家?

    就是杨县令,也不能命令他做什么。

    生养之恩?

    他会一次性还干净的。

    李绮节没有问孙天佑准备怎么应付杨县令的嘱托,用过早饭,送他出门,看那褐中沁着一抹淡绿的袍角拂过夹道旁的杜鹃花丛。

    树上的李花开得正艳,微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飘洒下来,如落雪一般。他飞快从花雪中走过,背影清瘦,但脊背挺直,一往无前。

    才刚住下,孙天佑又频繁往返于武昌府和瑶江县,李大伯等人心中不免疑惑,不过因为周桃姑屡动胎气的缘故,众人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她的肚子上,没有多问。

    周桃姑生了个儿子。

    如果是别人家的主妇,再嫁后能为夫家添丁,不说欣喜若狂,也该高兴才是,周桃姑却是懊恼多过于欢喜——她多么希望自己生的是女伢子,男伢子固然好,但谁晓得他长大后会不会和大郎争家业呢?

    李大姐和李二姐已经被李绮节派人接到武昌府来,看出母亲心事沉沉,李二姐背着人劝慰母亲:“道喜的人上门,娘却摆着一张苦瓜脸,别人会怎么想?”

    周桃姑长叹一口气。

    李二姐接着劝道:“娘有什么好担心的?已经分过家了,谁也碍不着谁,等胖胖长大,大哥早就成家立业、儿女成群,犯不着和胖胖为难,再说还有三娘和阿爷呢,三娘少不了您的,也少不了胖胖的,连我们两个便宜姐姐她都能时时帮衬,何况胖胖呢?他可是三娘的亲弟弟。”

    周桃姑身体壮健,生下的小娃娃胖乎乎的,有八斤重,李家人给他起了个小名,叫胖胖。大名暂时没取,等三岁后再定名字。

    周桃姑一巴掌拍在自己腿上,脸上的忧愁之色淡去几分:“是我想岔了,三娘是胖胖的姐姐,只要三娘肯照拂胖胖一二,胖胖一辈子的吃喝拉撒都不用愁啦!”

    她在胖胖软嘟嘟的脸上使劲攥了一把,“心肝宝贝,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小心讨好你的三姐姐,你三姐姐不晓得攒了多少好东西,她手上随便漏一点,够你使上好几年的。”

    周桃姑说风就是雨,等胖胖满月之后,天天抱着他到李绮节院子里看花,想趁着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时候,让姐弟俩多亲近亲近。

    李绮节没有拒绝周桃姑的热情,李乙做了多年鳏夫,晚年有老妻幼子陪伴在身边,日子过得和美充实,她和李子恒才能安心把阿爷留在乡下老宅,不用周桃姑刻意讨好,她也愿意真心爱护和自己同为李姓的胖弟弟。

    杨县令的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在他向孙天佑托孤后不久,府城内的丧钟再次响起,朱高炽没来得及把都城迁回他魂牵梦绕的南京城,便猝死于钦安殿内。

    朱高炽死得太突然,天下百姓刚刚送走一位帝王,丧期刚过,又迎来另一轮政权更迭。

    连早有谋反之心的赵王和汉王都来不及反应,在两位王爷犹豫该趁机起事、好浑水摸鱼,还是掩藏实力、静待时机的当口,皇太子朱瞻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南京赶回北京,收拢皇权,安抚权贵,顺利登基。

    迁都的计划被搁置,南方土产货物的价格开始回跌。

    端阳过后,一艘旗帜飞扬、威风凛凛的大船停靠在武昌府汉口镇外,船上之人鹅帽锦衣,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正是赫赫有名,掌管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上可抓捕皇亲国戚,下可私审地方官员,让文武百官畏惧至极、闻之色变的锦衣卫亲至。

    驾帖发下,包括知府、典史、经历、司狱、县丞、主簿在内的数十名官吏锒铛入狱。三天后,这艘让武昌府一应大小官差闻风丧胆的楼船没有多做停留,继续顺江而下,沿路抓捕名单上的官员。

    直到楼船远去,李家相公入主县衙,锦衣卫那一连串雷厉风行、迅疾如电的缉捕行动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被抓的小吏中,杨县令平时的名声不错,不少人私底下觉得他是冤枉的,但没人敢当众为他喊冤。

    事实上,县里人根本不明白官老爷们为什么会被抓,不过既然劳动到锦衣卫亲自来拿人,那牵涉的势力肯定不小。

    一向喜欢打听□□、善于逢迎的政客们都噤若寒蝉,试问满朝文武,谁敢明目张胆和锦衣卫对着干?

    除非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连身为皇室血亲的楚王都不敢触怒锦衣卫,更别提没有任何依仗的平头老百姓,没人愿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

    所以即使杨县令罪名模糊,暂时没有性命之忧,和杨家来往密切的姻亲故交还是果断和他们划清界限。订下的亲事立刻废除,已经成亲的接回外嫁女儿,关系亲近的旁支收拾细软悄悄跑路,丫头仆从坑蒙各房主妇,携款逃走,掌柜、伙计阳奉阴违,趁机偷瞒财物……

    偌大一个杨家,顷刻间败了个彻彻底底。

    昔日风光热闹、庭院深深的杨府,霎时凄风冷雨,颓唐破败。

    孙天佑纵马驰过杨府门前的长街时,杨表叔带着高大姐、杨天保和孟春芳仓惶逃出大门。

    有人趁乱在府内燃起大火,火势凶猛,烧得半边宅院笼罩在红艳的火苗和呛人的黑烟中。

    杨家人无力扑灭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能仓促收拾金银财宝,退出大宅。

    高大姐面容扭曲,疯狂尖叫:“是李家,是李家人!我早知道他们不安好心!”

    她扑在孟春芳身上,长指甲差点戳进后者的眼睛里:“你这个蠢货!不守妇道,和李家那些贼人有说有笑,比亲姐妹还亲香,是不是你,是不是你把他们放进门的!”

    孟春芳一手抱着杨福舟,一手亲亲牵着杨福生,高大姐扑向她时,她下意识把两个孩子紧紧护在怀里。

    孩子们安然无恙,她却狼狈不堪,衣襟、头发被高大姐抓得一团乱,簪环掉落一地,连耳坠子都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

    站在街角看热闹的人趁人不备,偷偷捡起地上摔碎的簪子发钗,一溜跑远。

    杨天保又气又急,板着脸斥道:“娘,李家那些人和七娘没关系,你怎么能拿七娘撒气呢?成何体统!”

    他气急败坏,不住跺脚,连头上的儒生帽都歪了,但却始终不敢伸手去拦高大姐。

    孟春芳把两个孩子推到素清身后,抹抹散乱的发鬓,淡淡道:“天保,家里乱糟糟的,吓着大郎和二郎怎么办?我先带两个孩子回娘家去,等你找到落脚的地方,再来接我们。”

    说罢,不等高大姐发怒,转身即走。

    高大姐从癫狂中冷静下来,怔愣半天,忽然大哭起来,泣道:“七娘,你不能带走我的孙子!”

    杨表叔狠狠瞪高大姐一眼,“你还想怎么样?媳妇都被你打跑了!”

    孙天佑围观完一场闹剧,一夹马腹,驱马上前,和孟春芳打声招呼,将她们母子几人送回葫芦巷。

    杨家遭此大难,杨天保以后还能不能读书进举成了未知数,孟娘子哭得死去活来,连向来不关心俗务的孟举人也跟着叹气。

    孟十二任性骄纵,脾气虽坏,但对两个外甥杨福生和杨福舟却很关心,痛快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让丫头把外甥抱到他的架子床上去困觉。

    孙天佑没心情和孟举人、孟娘子寒暄,把人送到门前,轻轻一勒缰绳,掉转马头,默默离开。

    几天前他已经把金氏和杨天娇送到庵堂里躲藏起来,之后她们母女能不能躲过搜查,躲过搜查之后又以什么为生,都和他没有关系。

    李大伯和李乙已经好几年没和嫡支来往过。

    没想到再次听到嫡支的消息时,李家大郎君已然摇身一变,成为接替杨县令的父母官。

    李大伯和李乙面面相觑,他们攀亲的时候,可没想过李家嫡支有这么大的能耐。

    李绮节皱眉道:“依我看,这次杨县令被抓,可能是他们告发的。”

    几年前李家嫡支就在打杨家的主意,还曾想借着李绮节的名头去杨家闹事,被李绮节和孙天佑拦下,之后杨县令对李家嫡支心生警惕,多加打压,逼得李家嫡支不得不迁往长沙府。

    消停了几年,他们还是卷土重来了。

    李子恒摸摸脑袋,茫然道:“那咱们还要不要和他们走动?”

    李大伯和李乙对望一眼,不约而同摇摇头。

    李绮节肃然道:“礼还是要送的,但别的就罢了,反正他们从来没把咱们当做正经亲戚。”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不论杨家还是李家嫡支,都只能交好,但不能深交。

    今天倒下的是杨家,谁晓得李家嫡支又能风光几年呢?

    周氏心有余悸道:“还好县里人不晓得咱们家和嫡支那边连过宗,不然该戳官人和二叔的脊梁骨了。”

    杨天保和李绮节退亲的事处理得很低调,外人看来,杨、李两家依然是祖辈姻亲,如果别人知道告发杨县令的李大官人和李家很可能是同一个祖宗,肯定要指着李大伯的鼻子骂他冷血无耻。

    李大伯觉得自己很无辜:“好好的,谁晓得他们那些读书人在搞什么名堂?”

    到底是多年亲戚,而且杨县令还是孙天佑的亲生父亲,李大伯和李乙为杨县令痛心不已。

    李绮节安慰心有愧疚的长辈:“杨县令当年身不由己,卷入朝堂争斗当中,迟早会遭人清算,就算没人告发,杨县令也躲不过这一遭。”

    杨县令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恶事,但他能够坐稳县令之位,得益于他的几位同窗暗中筹谋,而他的同窗,正是汉王派系中一位吏部尚书的重要僚属,有这层关系在,早从朱高炽登基的第一天开始,杨县令就做好被剥夺官职的准备。

    朱高炽仁爱,没有对两个兄弟动手,等年轻气盛的朱瞻基继位,杨县令明白,这一回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了。

    朱瞻基不准备放过两位叔父,现在赵王和汉王还在观望,他已经抢先一步,开始清理两位叔父的亲信僚属。

    武昌府大大小小的官员也牵涉其中,他们对汉王的谋反计划一无所知,事实上许多人压根没见过汉王或是那位吏部尚书,不过这并不重要,新帝即位,需要杀鸡儆猴,多扯出几个小虾小米,正好空出给新帝信任的新贵们空出位置。

    至于汉王和赵王,不过是笼中之鸟,现在看着还如日中天,其实蹦跶不了多久。

    李大伯和李乙只知道杨县令是掌管一方的青天大老爷,杨家几辈子才飞出这么一只金凤凰,哪想到在那些京师来的锦衣卫们眼中,杨县令竟然只是一个不入流的芝麻小吏,他们甚至不屑前去抓捕,让差役代劳,自己只负责一路开道,威慑各方势力。

    自此以后,李大伯和李乙都歇了和世家大族连宗的想头。

    小老百姓,还是脚踏实地过日子吧!

    然而他们不去找李家嫡支,李家嫡支却自己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