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万历陛下 > 第十六章 承上启下

第十六章 承上启下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万历陛下 !

    太阳初升,北京城的居民们刚吃过早餐,参加朝会的官员们已经陆续回到家中,高拱被罢的消息也随之被传遍大街小巷。

    百姓们是如何震惊尚且不谈,高拱府邸前的胡同口,此时却有十几个身着便衣的东厂番子在盯梢监视。

    早上皇帝罢免高拱的旨意刚刚传出去,东厂掌贴千户陈应凤就点了人手去监视高拱。

    陈应凤是冯保心腹,和冯保一起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一直很受冯保器重与观照。

    他本就痛恨高拱拿自己当狗看,昨天因为高拱,皇帝罢了冯保提督东厂一职,陈应凤对他更是新仇旧恨。

    他听说皇帝让高拱即日回乡,鹰眼一转,就让手下换上便服去监视高府,说是监视,其实是去做足姿态,羞辱高拱。

    所以高拱刚回府,他们就封了胡同口。

    此时一个身着官服的青年,正在拨开人群往胡同里进。

    番役们相互看了看,悻悻地让开了路。因为这个人他们认识,还惹不起。人家老子是三孤。

    青年面色微愠,进入胡同时,扭头斜睨,哼了一声。

    此人名叫张孟男,尚宝司丞,是高拱老婆的侄子。其父被封太子少保

    高拱回府后,平复了一下心绪。现在脸上稍微有了点气色,正坐在椅子上楞神。

    圣旨的言辞相当严厉,他明白自己没有回返的余地。回来后就吩咐整理行装。

    等他看到张孟男走进来,心里顿时五味杂陈,他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张孟男会来看他。

    高拱刚做内阁首辅的时候,张孟男就已经在京城任职了。他俩不仅是上下级的关系,还是亲戚--高拱是张孟男的嫡亲姑丈。

    按说高拱是张孟男的姑丈,又权势显赫,张孟男应该攀附高拱才对。可他每与高拱相遇,只谈公务,不及私情。这就有点过分了,不说攀附,大家都是底实亲戚,没必要这么做作吧。久而久之高拱对他就有些反感,四年不予升迁。

    现在高拱被罢,平日趋势之辈均避而不见,深恐受到牵连,可是他张孟男居然来了。

    所以当他看到张孟男,心里很不是滋味,挣扎着就想起身,张孟男见状快步走了过来,把他按在了椅子上说道:

    “姑丈快坐着休息”

    高拱拉着他的手,心里一突然一酸,老泪横流,他松开手用袖子擦了擦眼泪,无力地说道:

    “现在老夫失势,

    朝廷诸公对我也无所求了,

    他们不来看我,我能想到,

    可我没有想到,你能来看望老夫。”

    张孟男:“这贬谪升迁就像四时交替,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姑丈此次能全身而退应该高兴才对,不要这么说!“

    聊了几句,张孟男看高拱精力匮乏,就对他说道:“姑丈,我去帮忙收拾细软”

    高拱虽猛受打击,有点心力交瘁,可他心里明白,自己为政多年,提拔了一批人也得罪了一批人。现在皇上下旨让自己即日归乡,自己若拖拖拉拉,不肯动身,势必引来弹劾。到时候生死之事就真尚未可知了。

    一想明白,便对张孟男说:

    “元嗣,我和你姑母未育一子,这次倒麻烦你了。

    你去和姑母说,收拾几件衣服,带些银两就行了,

    别的东西让下人随后慢慢整理吧,

    我们稍后就启程回乡”

    张孟男听完一愣,明白高拱的担忧。

    等匆匆收拾好行囊,高拱和夫人坐着牛车出了广宁门时,日头已经挂在了正中。

    张孟男一直随行。高拱打算过了卢沟桥就让他回去,可他看后面远远坠着几个身份不明的人,有些担心坚持要多送一程。

    刚过河,他们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高拱扭头回看,但见来人面阔须长,年龄和张孟直相仿,看着面熟,一时却想不起来是谁?

    来人下马,拱手道:

    “首辅,

    咱去你府上的时候听下人说,你们已经动身了,

    这就快马加鞭的赶了过来,

    无论如何秦柱也要送首辅一程。”

    高拱听他自称秦柱,突然想起来这是何人。没想到当年只是应他所请,替他祖父写了一篇碑文,这个时候他会来相送。

    “汝立,老夫如果没有记错,你的字是汝立吧”

    “首辅好记性”秦柱依然口称首辅。

    “烦劳你相送,老夫真是愧不敢当!”

    “首辅哪里的话,

    当年秦某只是一个八岁小儿,

    蒙您不弃,随了在下的请托,

    为我祖父撰写碑阴,这些年一直记在心里”

    这个人的来历相当不简单,他叫秦柱,秦金之孙。要说秦金是谁你可能不知道,可是要提“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有人或许有所耳闻,而这句话就是说秦金的。如果这句话也没听过。没关系,他还有个祖宗叫秦观。秦观是谁?答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要说这秦柱也的确重恩义,他祖父都死二十多年了,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没想到这段因果,一直埋在心中。

    几人寒暄一阵,日头越发毒辣,高拱今天上朝本来起的就早,又遭大难,老太婆也一把年纪了,这会被折腾的疲惫不堪,饥渴难耐。两个年轻人一看,就劝说着走到树荫下,吃了些干粮果脯。

    大树下,一老两少聊的唏嘘不已,等太阳稍微西偏,高拱就要上路归乡。二人本来坚持要再送一段,可是高拱坚辞不让,只能嘱咐他们多加小心。

    人其实就是这样,位高权重的时候,身边多是些阿谀奉承之辈,渐渐地就忘乎所以了。遇到不合心意的人丁点儿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主动出去联络感情。一俟失势,只要稍有关心,哪怕是自己以前看不上的人,都觉得可以推心置腹,有所依托。

    今日景象不像极了后世的官员:在位时装腔作势,拿了好处也不正眼看你,一旦离职退休,哪怕送来二斤茶叶,也会高接送远。

    火辣的阳光下,高拱和老伴坐着牛车向老家新郑赶去。两个正直坦荡,不畏强权的青年,牵着一匹马,结伴而还,相谈甚欢。

    他们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为了同一个理想,为大明皇朝前赴后继,呕心沥血。

    西苑经厂。

    朱翊钧正坐在值房的紫檀大椅上,旁边站了两个人,《大明日报》总编白石松,经厂四大掌司之一曹化田。

    早上朱翊钧偷偷摸摸观看一把大明朝会后,回到乾清宫就开始无聊ing。

    穆宗驾崩后的二十七天对朱翊钧来说算作一个假期。这些天内自己不用上朝,功课也不严格,能敷衍就敷衍,再过几天张居正腾出手来估计就会给自己开经筵了。

    经筵有点像后世的专家讲座,只是级别比较高,授课老师都是举国文学精英中的拔尖,时称大学士,有点像民国时的那些个大师。

    讲座的内容也很高端,不仅有儒学经典,更多的是治国之道。之所以名字里有个筵字,一来是比喻这种讲座就像一种文化盛宴。二来是因为讲座结束后皇上管饭,切切实实的盛宴。

    到时候朱翊钧可支配的时间估计就不多了。虽然是皇帝,可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更何况他现在还是个“孩子”上有老娘,下有大臣。小胳膊不是不能拧一下大腿,只是朱翊钧觉得没有必要,大明皇帝被经筵了两百多年,这里面估计也有点干货,他打算参与一下。

    朱翊钧很珍惜这段即将结束的假期一无聊就像逛逛,逛着逛着就逛到了经厂。想到自己还有篇点评要印,就走了进去。

    昨天《大明日报》试刊,朱翊钧也想了解一下昨天的销量情况。

    “大明报纸总局”草设,局长一职一时没找到合适人选,朱翊钧让白石松先兼一段时间。

    昨天经厂一共试印了3000份《大明日报》,投入市场2500份。白石松报告供不应求,全部售罄。

    朱翊钧曾让人去五城兵马司调过黄册也就是明朝的户籍。得出京城除去军户有户13.5万,有民70万!

    他估计大明发展了二百多年,识字率应该还是很高的,不然明朝的小说和画本不会那么发达,即使印刷技术提升了,也得有受众不是。

    加上北京又是首都,识字率按百分之十算,也有七万人识字。

    考虑到一册书需要30到50文,而报纸价格低至一分。

    他大胆的以百分之十的购买率保守估计,市场需求应该在7000份左右,再加上供给以十八大衙门为首的政府部门,每期印刷一万份应该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可是还没等朱翊钧开口让经厂加印,掌司曹化田就已经跪在地上说:

    “万岁爷,

    经厂不仅要印制书本还要印制佛经,道藏,

    本来人手就不充足,如果每天再加印三千份报纸,怕力有不逮啊”

    朱翊钧让他们加印一万的话都到嘴边了,又被他吞了回去。他觉得也是,这么大的印刷量的确有点为难他们。

    朱翊钧忽然想到了刘坤。便嘀咕道:

    “也不知道刘坤的差办的怎么样了,走,去御用监看看”

    说走就走,御驾就向御用监摆去。

    经厂在皇城西北,御用监在紫禁城西南角,中间有三四里路。

    朱翊钧坐在舆轿上,沿途不是仓库,就是作坊。空地上还架起了很多架子,上面铺的全是书,一问才知道每年六月阳光强烈,掌职的太监都会让人把宫里存放的书籍档案搬出去翻晒。

    估计走了二十多分钟,等从太液池南边的蜈蚣桥走过,御驾就到了御用监。

    道明来意后,刘坤就带着朱翊钧往一处工坊走去,边走边说:

    “万岁爷,

    这机器做的差不多了,奴才本打算明个去跟您汇报,

    没想到万岁爷自己来了。”

    朱翊钧一听,顿生狐疑,这也太快了点吧,这才几天啊,能有这么快?

    他心里疑惑,脸上却不动声色“嗯”了一声。

    等走进工坊,就看院子里有一个一人多高的大木架子映入眼帘,这特么不就是榨葡萄的压缩机吗?

    朱翊钧走过去一看,压缩机下面是一个长方形平台,用来铺设活版,外端是一个上纸的压盖。

    一脸懵逼,这跟自己给的图纸不一样啊。

    刘坤看他眼神,仿佛在说,这是什么鬼东西。立马上前解释道:

    “万岁爷,

    奴才们让匠户看了图纸,

    他们一研究说这玩意容易”

    “…”

    “这个总成的作用是给压和承压,

    果园厂里就有压榨机,承压台打个桌子就行。

    至于万岁爷说的制字盒和字模,经厂的库里就有现成的铜活字。

    现在就差一个油墨就可以试用了。”

    “那油墨现在做的如何了?”

    “启禀万岁爷,铜活字的墨,经厂本来就有,只是这机器给压,不像人手拓刷,这墨要质地均匀,粘度适中方可。制墨工说,明天估摸着就能调好。”

    朱翊钧突然有一种无力感,谁说现代人回来随便做个东西就能震掉古人牙的?

    他迫不及待的想检验一下功效,看向刘坤问道:

    “刘坤,你们印过东西没有?”

    “印过了,可能因为墨水的缘故,字迹粗细不一,浓淡不均”

    “去,印给朕看看”朱翊钧迫不及待的吩咐。

    装好活字模版,准备停当后,只看三人站在机器前,一人上墨,一人上纸,盖合后,又一人扳压。三人操作熟练一看就知道这两天没少调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般流畅,不到十秒一印就完成了。

    看着刘坤拿着印好的纸张,朱翊钧好一番感慨与钦佩。照这速度一小时怎么也有400印啊,一天就是将近一万印…

    “刘坤,

    这经厂一个雕版一日能印多少张?”

    朱翊钧想对比一下效率。

    “熟练的工人,一日最多只能印个一千印,机器之利在于大大缩短了上墨和拓刷的时间,一气呵成颇畅快”

    朱翊钧一琢磨,虽然人均效率只提高了两倍,可扛不住印刷机的人工没有门槛啊,不像传统的印刷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培养,手感上来了才能提高印刷速度。

    朱翊钧很高兴,他笑眯眯地对刘坤说道:

    “做的不错,

    明天调好了墨,就抓紧调试,多做几台,

    事情办好了统统有赏!”

    …

    正值未时,太阳已经没有正午时的毒辣,时不时一阵风过,稍微消解了一下闷意。

    宣武门内的城隍庙市是京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可以理解为后市的CBD,另外两个是东安门外的灯市,大明门前的朝前市。

    此时庙市大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擦踵。街道两旁有贩卖服装鞋帽等日常用品的,也有珠宝玉石,古玩字画横陈其中。好一个“五色迷离盲人眼,万方货物列纵横”的热闹景象。

    张孟男和秦柱与高拱道别后就折返而回。从宣武门进来不久,没走几步路就进了城隍庙大街。

    街口一群人正围着报亭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稍微近前,就听有人嘀咕道:

    “万岁爷这是要有大动作啊?”

    秦柱听的疑惑,刚想开口询问,旁边就有人看着手里的报纸,开口叹道: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万岁爷怎么可能没有动作”

    此话一出,众人都唏嘘不断,纷纷议论着今天早上发生的大事。

    “没想到高拱竟然会被赶走”

    “这有什么,咱早就料到他高拱有这一天”

    “是啊,高拱为人太恃才傲物了”

    “皇上下旨不稀奇,可在这报纸上宣发咱还头一次见”

    “拉倒吧你,昨天报纸才发行,谁不是头一次见!”

    “皇上说的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皇上是在骂高拱数典忘祖”

    “呵呵,岂止高拱数典忘祖”

    “还有那些个御史言官”

    “对啊,

    弹劾就弹劾你把先帝爷拉下水是什么意思?”

    “指桑骂槐,我看高拱滚蛋了,他们也等不长”

    “就是,就是”

    秦柱正听着议论,一旁的张孟男已经从报亭里买了份报纸来看。

    二人看到点评版正中有个硕大标题,写的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朱翊钧”

    顺眼看下去就见纪要里写到:

    先帝大行,朕克大统。然而御极仅仅六日,朝政不宁,宫府争斗,先有大学士高拱怙权不敬,后有言官肆意妄为污蔑朕父。

    朕每感愤恨。又觉国库空虚,吏治腐败,武备废驰,各地盗贼,倭寇不断,国朝积弊如斯,朕虽冲龄,却忧心不已。

    今于《大明日报》宣发朕意。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守理想信念。

    朕以为,孔孟之道是指导官员百姓行为的伟大思想,是皇明天朝的理论武装。所有人都应该加强信念,寻本逐源,认真研学其精华,不断丰富它,加强它。

    要坚守住仁,义,礼,智,信的终极理想。

    二,各级官吏要增强忠孝意识,清廉意识,忧患意识。要维护皇帝的国朝核心地位,维护内阁的统一领导。

    三,部院都司要履行责任、担当作为,坚决打击形式主义,坚决打击结党营私,坚决打击怙权售利。

    四,牢记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初心,不忘为百姓生计谋划的使命。

    …

    最后朱翊钧要求在两京十三道,对高拱的罢免展开深入讨论。总结教训,群策群力,为大明的强大富足出谋划策。

    一目十行的扫完,张孟男和秦柱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光中看到震惊,还有一丝隐隐的兴奋。

    他们不仅为人坦荡,也是有才能的,同时又有着忠君报国的理想。

    多年来耳濡目染,他们深知朝政的积弊,可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改变,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现在皇帝锐意进取的旨意明发天下,虽然是借着高拱被罢事件展开的,他们依然兴奋。

    随着这期报纸通过水陆邮路传遍两京一十三道,两千多个县。大明朝即将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史称“万历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