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宗明天下 > 第221章 三年守孝

第221章 三年守孝

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宗明天下 !

    允熥听到这个消息表面上也毫无波动,说道:“知道了,你下去吧。”夏原吉告退。

    但是私底下,允熥很是激动:‘几年以前就定下的对于朝鲜的政策终于要施行了。’

    允熥不动声色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下边的几位辅官当然也都听到了刚才夏原吉的话,不过他们并没有为此分神。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件事情并不是很关心,大明的大臣对于除了草原上的动静比较关心以外,对于其他地方的动静都不是很在意,反正也影响不到国内什么。

    另一方面是因为,允熥对于关于外交的事情一向是自己处理不假手于他人,并且这次主要是李芳远正式请封为国君,更是大臣们管不到的地方。

    允熥吩咐小宦官去把秦松叫过来,过了一会儿假做出恭去了侧殿。

    秦松已经在侧殿等着了,允熥不等他行礼就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问道:“秦卿以为如何?”

    秦松思索了一下,说道:“陛下,从前制定的对于朝鲜的三策,不是到了施行的好时候了吗?”

    “臣现在不知朝鲜国内发生了何事,但是今年年初的消息来看,李权知(李成桂)一直宠幸幼子,虽然并未正式册封世子,但是不太像是会在半年之内改变主意的样子。”

    允熥若有所思的说道:“你是说,李芳远是夺了李成桂的权位?”

    秦松说道:“臣不敢断言。”

    允熥接着说道:“若是如此,那咱们可以动作的余地就更大了。李芳远初掌一国,李成桂又夺高丽之国不久,恐怕国内心怀高丽的人也还是有的,他们很有可能生出事情。”

    “李芳远一接掌国家就请封国君,怕是也有借助大明声威的想法。”

    秦松说道:“臣还是建议只使用之前商议好的前二策,对于朝鲜还是慢功夫为好。”

    允熥一想也对,若是平时,朝鲜都未必愿意改姓朱的,现在内外压力很大,李芳远同意的可能很高,但是也未必太情愿,还是不要再加码为好。

    允熥问道:“可知道朝鲜使臣是谁?”

    秦松说道:“臣刚刚过来,已经着人打听了,名叫金汉老,是李芳远的亲信之首的。”

    允熥说道:“那就有和朝鲜使臣谈谈的必要了。身为李芳远的亲信,必然是知道不少事情的。”

    允熥思索一下,说道:“礼部的郎中、主事之中,并无十分和朕贴心之人。锦衣卫有人在礼部或者鸿胪寺吗?”

    秦松苦笑说道:“陛下,洪武末年锦衣卫不兴,朝廷七品以上之官都没有锦衣卫的人。”

    允熥说道;“那如何是好?总不能朕亲自去和朝鲜使臣说吧。”哪有皇帝亲自谈事情的道理?

    秦松说道:“陛下,锦衣卫有一人,名叫杨本,原为太学生。(洪武)二十九年入锦衣卫担任镇抚。臣觉得此人不错。”

    “并且太学生出身也算是有出身,并非是武将,去担任文官也不突兀,不如以其为礼部郎中。”

    允熥思索一下:自己现在手里的亲信大臣,全部都是身负重担,连刑部允熥都不得不让它处于放羊状态,实在是抽调不出人来。

    所以允熥说道:“那好,朕马上下旨,以杨本为礼部主客司郎中。你回去以后就和杨本把事情交代一下,让他和朝鲜使臣谈谈。”

    秦松躬身说道:“臣,遵旨。”然后看允熥没有什么事情了,转身退下。

    允熥回去继续处理折子。

    下午和平时一样。与朝鲜人谈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反正着急的肯定不是允熥,先抻两天再说。

    不过允熥在心底下思索着怎样让朝鲜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条件。他心不在焉的翻着手里的奏折,把折子随便分发下去,再收上来折子把辅臣附着的意见抄在折子上,然后让王喜盖印。

    这时暴昭举起一份折子说道:“陛下,这是弹劾的折子。”

    允熥说道:“哦,是朕分错了。”然后让徐晓辉从暴昭手中接过奏折。

    允熥心不在焉的接过奏折,但是打开来才只看到了一个名字,注意力顿时又集中起来了。因为这个名字,是解缙。

    解缙,大明最著名的才子之一,与杨慎、徐渭并称大明最博学的三人。

    允熥凝神看这个奏折。上折子的人是现在大明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度,弹劾解缙不忠不孝,要把他贬为河州卫吏。

    原来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十分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赞赏。但是之后解缙为李善长鸣冤,惹恼了朱元璋。

    要是搁在其他人,坟头的草都能让坟头看不见了,但是朱元璋十分爱惜解缙的才华,把解缙的老爸叫了过来领解缙回去了,说让解缙十年以后来。

    但是就在今年,解缙带薪回家休假还不到八年,朱元璋就驾崩了;并且此时他的母亲才去世一年。但是解缙还是很有功名心的,于是又来京城了。

    结果刚刚到了京城没多久,就被御史们盯上了。王度和袁泰是好友,当年解缙弹劾袁泰致使袁泰丢官,二人结仇;不过袁泰前几年死了,没法亲自来报仇了,所以王度上书弹劾解缙。

    王度以解缙母亲过世不过一年离家远行,不满十年就返回京城两条罪名弹劾他,要皇帝把他贬为河州卫吏。

    开玩笑,允熥怎么会干这样的事情!解缙是大明有名的文人、政治家,你王度算什么!允熥其实本来记着解缙呢,朱元璋刚刚驾崩的时候说的那个给陈性善找的副手当时虽未明说,但是就是想找解缙。(第195章)

    但是后来事情太多把他忘了。现在允熥既然见到了这个名字,就不会再把他放过的。不过王度弹劾解缙的理由在这个年代还是成立的,允熥也不好直接反驳,所以决定奏折留中。

    允熥抬头对陈性善说道:“陈卿,《太祖实录》编写的如何了?”

    陈性善站起来说道:“陛下,臣以《起居注》为依凭,大概已经编写到洪武二十余年了。”

    然后他抱怨道:“陛下,臣现在分身乏术,还请陛下另选他贤为之吧。”

    允熥说道:“正好,朕给你找了一个副手,他一定可以帮助你修好《太祖实录》;以后重修《元史》、编纂《大明大典》,你为总编,此人当你的副手必可成!”

    陈性善问道:“是何人陛下如此推崇?”陈性善还是第一次见到允熥如此盛赞一个文臣。不仅是他,其他的人也都竖起耳朵。

    允熥说道:“此人名叫解缙,你们大概都听说过的。”

    陈性善当然听说过这个人,当年解缙还是很出名的。但是陈性善思索一下,说道:“陛下,臣听闻解缙之母去年过世,现在并未满二十七个月,就现在就用他是否不妥?”

    允熥果然又遇到了这个问题了。他当然是反对守孝三年的。允熥认为或许在这个礼节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是合适的,但是到了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仪式,与是否孝顺并无关系了。

    并且这对于普通的农民、工匠来说还罢了,反正音乐他们也听不起,好衣服也穿不起,唯一耽误的就是嫁娶。

    但是对于官员来说耽误起来是太多了,守孝二十七个月,再加上往返的路程,差不多两年半。满清的时候有一名官员当官的时候赶上祖父病逝、父亲病逝、亲妈病逝、嫡母病逝,先后耽误了得有十年多。

    这不仅对于官员本人是极大的耽误,对于国家也是损失:一个人才竟然先后数年没法用,指不定就耽误了什么大事。

    允熥是有改变这一情况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到时候,得再过几个月。

    允熥问陈性善道:“陈卿,孔子提出服丧三年的目的是什么?”

    陈性善思索一下,说道:“陛下,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孔子的本意是认为孩子出生三年才能独自行走不必依偎在父母怀中,所以守孝三年感受父母养育之恩。”

    允熥说道:“这与在朝为官并不冲突啊?难道为官,就不能思念父母养育之恩吗?至于那些规定,不许穿华衣,不许饮酒吃肉,不许音乐,难道在朝为官就不能遵守了吗?”

    “再说,如果必须守孝二十七个月,那么为何皇帝可以以日易月?”

    陈性善说道:“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缵而承之,不可蹔阙。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允熥接道:“然也,那为何官员不可?官员的大孝,难道不是忠于皇帝并且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并且朕现在也在服丧,难道也交出国事在皇宫中闭门不见众卿不成?”

    陈性作为谨守古礼的人,虽然并不愚钝,但是之前并未想过为什么一定要守孝三年,所以一时之间想不出话来说。

    至于在场的其他人,卓敬其实是想到了反驳的话的:还有夺情一说,朝廷重臣可由陛下下旨夺情,但是并非所有官员都为重臣,可以回乡守孝。

    但是卓敬其实是支持允熥说的话的,所以他不会出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