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旷野里的卷柏 !
竹筏到象鼻山这就停下来了,艾晓疑惑地走下竹筏。明明刚才还在河对面看着象鼻山,现在居然自己就在象鼻山的山脚。脚下的鹅卵石铺满了河岸,不知名的小草杂生。在河对岸看象鼻山不觉得有多壮观,时下就矗立在眼前,艾晓抬头仰望,虽然看不出形状,但巨石山峰的压迫感迎面而来。
周围没有一个人,偶尔发出的声响也仅限于鸟鸣虫嘶。艾晓四下回望,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虽然很疑惑,但还是顺着脚下这条路往前走。其实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路,只不过地势较为平坦,看样子也没人来过。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地势逐渐陡峭起来,周围草木深密起来,小路被深浅草地覆盖着,越来越难走。艾晓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想走到这里,但冥冥中又感觉前面一定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她。手脚并用攀爬了大概二十多分钟,越到上面,草木逐渐稀疏起来,嶙峋突兀的石头也从地面冒了出来。
正当艾晓气喘不已的时候,抬头一望,前路开阔,两旁杂木也不见了踪影,山顶空旷无人,只一座六角石亭孤立在那。以石建亭,顶上雕琢角梁,以石材仿造木结构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简洁古朴,厚重粗犷。正前方用黑漆经生体书写“寻象亭”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尤其是那个“象”字最后一笔仿佛提气力拔山兮。六根石柱分别对应六个檐角,刷着和栏杆、顶檐一样的朱红漆,石亭正中间有一张石桌和两张圆石凳。
周围寂静无声,刚才来的路上那些虫嘶鸟鸣似乎没了踪影。耳旁只有穿发拂过凉风声声,艾晓脚下不自觉靠近石亭,虽不知道自己在哪?要干嘛,但她觉得石亭可以去看看。走进之后,那张石桌上摆了一副棋盘,上面是一副石刻残棋。
艾晓看着这幅残棋,她不会下棋,所以并不明白这幅残棋胜败是哪一方。这是谁下的棋呢?为什么不下完?下棋的人哪里去了?一连串的问号略过艾晓脑海,这里究竟是哪里?艾晓走出石亭,往山顶边缘走去。来到一块凸出的巨石边上,透过树木望下去,脚底下是刚才乘坐竹筏的漓江,原来她现在是在象鼻山顶上。从顶上往下看,烟波渺渺的漓江从刚才平面视觉上的宽广变成了现在阳光照射俯视下的玲琅悠长。河对岸,已经没有了那些热闹的街边商贩,只有几栋木质、石砌的民房隐于树丛之中,但并未看见人居住。
在河对岸看象鼻山,景致完全不一样,感觉就是一个游客在观赏一处风景而已,也未曾想过象鼻山山顶是什么样,顶多会想怎么拍一张漂亮的风景照,或者听听当地导游说一说几经渲染的神话传说。眼下换一个视觉登顶象鼻山,看到了山顶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了俯视下的漓江和对岸别样的风光。
跳出刚才那些跟着红的、蓝的、黄的、白的旗子的人们,跳出刚才人声鼎沸无比热闹的场景,这样寂静无声的环境反而让艾晓思绪得以平静,她慢慢走向边缘想看清更多的景致。
“糟了。”艾晓脚底踏空,瞬间跌入山崖。顿时感觉腿脚无力酸麻,心脏一紧,整个身体仿佛迅速坠落。睁眼一看,这不是在图书馆吗?原来那只是做了一个梦。只不过这个梦做的太真实了,那梦中景象和感觉让梦醒后的艾晓久久不能平复。
艾晓非常奇怪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不过刚才梦到在象鼻山顶的景象倒是让艾晓非常好奇,象鼻山顶是不是真的就是那个景象,在梦里可以感受那样一番景象也不错。不过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个亭子里石桌上的残棋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梦境里会除了艾晓之外一个人也没有?但那种感觉非常逼真,仿佛身临其境。突然觉得头有点疼,算了还是不去想了,看看书吧。
桂林图书馆安新分馆在象山区一个僻静的社区内,占地面积不是很大,整体建筑分为上下三层,给人感觉整个古朴素雅,布局也是干净整洁,馆内陈设有点旧,但环境特别幽雅。
馆内三三两两的人都各自安静的查阅所需资料,刚才那个梦使艾晓半天都还没回过神,不去管了,现在她急需找一本书让自己静下来。
艾晓从管理人员那里了解到,由于图书馆资源重新整合,目前安新分馆并没有藏书,馆内最多的是期刊杂志和电子阅览资料。心想来了一趟总不能就这么回去吧,于是艾晓索性去看看桂林市的风物类期刊杂志。
看到馆内一部分区域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查阅方式,也许是让查阅的人感受不同年代资料在同一空间交融碰撞的奇妙感觉吧。艾晓总觉得置身于这些有年代的期刊中,仿佛翻阅的不仅仅是资料,而是每一个时期栩栩如生的人和物。
在电子媒体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传统信息纸媒呈逐渐衰退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电子信息和网络媒体非常发达和便捷,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比较青睐传统纸质书籍杂志。艾晓认为只有手里拿着一本书,那颗漂浮不定的心才会即可沉稳下来,摸着带油墨香味的纸张,看着一行行方块字,内心的节奏也变得更平稳有序。当然网络信息电子刊物有它的优点,而且非常大,但有些东西保留传统一定有它的道理和必要。
找了一圈没有发现想要的杂志和期刊,艾晓正打算换一个地方看看时。在一个期刊报纸区域发现了一本装订成册的往期连刊《桂林晚报》。如果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万象,晚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手拿了一册2016年的《桂林晚报》,她落座后认真翻阅起来。
在1月31日这份报纸中,一幅占版面篇幅较大的旧式杂志图片印入艾晓眼帘,细看之下,原来是民国时期的杂志翻拍图片。整个幅面采用红黑白色调,图片顶端正中间从右至左写着“旅行杂志”四个大字,右下角有一着民国服饰的妇女牵着一小男孩,画风简洁朴素。画面中间偏左三分之一处立书“西南文化专刊”五个字,另一“林森”二字。图片最下面分别用中英文写明了杂志的出版日期和出版单位。
报纸记载这本《旅行杂志》创刊于1927年春季,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旅游类杂志,以“阐扬中国名胜”、“发展旅行事业”为其宗旨,不定期开设编者缀言、中国旅行社要讯、国内游记、国外游记、交通备考、行旅常识、旅行讲座、舟车时刻等栏目,介绍这一时期中国旅行社的主要活动、各地旅游名胜以及饭店、宾馆等内容。期刊“以事属创举,凡版式封面之风格,文字图画之质量,皆刻意讲求,匠心设计。发刊以后,销路不胫而走”,广受好评。在文中有一段对桂林这样的描写:“桂林的风景可以算是天下第一,桂林有许多漂亮的民房,一连是三进四进,利用泥土灰沙的地方也是极其有限。四壁都是木板,有一种显然的特色:窗户特别的多,而且喜欢在走廊里围着栏杆,而且大都是油着绿色或者红色……”
看到这样的描述,艾晓突然想起了刚才在梦境中,在攀爬象鼻山的过程中,小路两旁远处也有类似这样的民房,现在想想真的是有点不可思议。
阅读的时光总是愉快和短暂的,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艾晓合上报刊看看窗外,天微微暗,下午的梦境还有从书刊中看到的事物让她现在还有些恍惚,这一趟桂林之行没有计划却似乎开始的挺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