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45.net,最快更新红楼之一代圣君 !
本来嘛,明宣暂时已经把自家父王的事情抛在脑后了,这倒不是说明宣不关心父王,实在是他如今这个年龄,做什么都是鞭长莫及,还不如信任自家父王。
只是不久之后,从扬州传来的消息,让明宣终于明白,为何太子最近十分安静,就连明宣私下里针对太子妃时都没吭声的缘由了。
实在是自家父王真的帮了太子一个大忙。
这事情起因得从一开始说起,太子外家表兄王澍,也就是承恩公嫡次子,他出身尊贵,但上有受父亲看重的大哥,下有被祖母母亲喜欢的幼子,他一个嫡次子,非长非幼的,也没有显露什么才华,在家中难免就不受重视了。
这位承恩公家的公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本就不受宠,自然想着要留有后路,只是他并非什么有出息的人,想要凭自己的本事上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家族资源又大多在大哥手上,小弟受祖母母亲宠爱,就算没出息,光祖母母亲的嫁妆私房也不会委屈了小弟。
只有他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便想着至少得收拢一些钱财。
身为承恩公府的二公子,不管在府里受不受宠,外头有的人想要奉承他,这位王二公子便尝到了甜头。
王澍二公子用的手段十分低劣,不过是外头有人求他庇护,给上供奉,让他照拂一二罢了,可这位王澍公子吃饱了不认账,其中有一家商户供奉了银子求他庇佑,他见那商户女儿貌美,且是独女,便起了心思,当然这等商户家的女儿自然不能是正妻,王澍便有意纳为妾室。
但商户只有这一个女儿,也不愿意让女儿为人妾室,他原本依附王澍也只是想着找个靠山,将来再给女儿找一个愿意入赘的夫君,将家中香火传下去。
但王澍家世不凡,这商户逼不得已之下,只能舍弃女儿,毕竟这关乎自己的身家性命。
王澍见这商户还算识相,心里满意的同时,对这个商户的女儿也比较宠爱。后来时日一长,王澍这宠妾倒也孝顺,求王澍赐给了自家父亲一个侍女,想着若是父亲老来有子也是一桩幸事。
王澍倒也宠爱她,同意了此事,那商户倒也不像先前那样颓废,没多久之后,商户忽然找上门来,说是想回扬州老家。
王澍对一个宠妾的父亲不会有多爱屋及乌,但此时宠妾忽然爆出有孕的消息,在宠妾的软语相求下,那商户在回到扬州老家之后,得了不少好处。
因王家祖籍并非是在京城,而是远在苏州,苏州与扬州距离不远,所以这商户在扬州老家也能受到王家宗族的余荫,这也是王澍看在宠妾怀了他的孩子的份上给了好处。
那商户心满意足的回到了扬州,用着承恩公府的威风,在扬州做起生意来十分如鱼得水。
要说这个区区承恩公府二公子侍妾的父亲,根本没有机会与徒显谦堂堂一个亲王有什么关系。
但奈何徒显谦前来扬州有自己的目的,一来二去的,这个所谓的富商进入了徒显谦的眼睛。
这个富商名叫徐荣,其实一开始徒显谦是因为这个名字注意到他的,当初徒显谦初来扬州时,把扬州上得了台面的人都给查了一遍,而徐荣与承恩公府之间特殊的关系进了徒显谦的眼里。
但徐荣的名字却让徒显谦觉得疑惑,时下众人都讲究为尊者讳,太子庶长子名为明荣,与这个人同名。
当然徒显谦不是自认为皇家之人必须要被底下人避讳,别说区区一个太子庶子,连太子本人都没这个资格要求别人避讳。
但时下风气如此,不管是为了不惹麻烦,或者表示尊敬,碰见同名的时候,地位较低的人,往往会改名。
徐荣既然依附于承恩公府,也该清楚这个道理。就算徐荣不清楚,那王澍这个便宜女婿,也该提醒这个叫徐荣的。
徒显谦可是知道,这位名为王澍的承恩公府二公子对太子两个庶子多有奉承。这其实不奇怪,本来承恩公府自然不需要奉承区区太子的庶子,只要太子上位,他们承恩公府自然是水涨船高,若是太子完蛋,那也是万事休提。
但王澍情况不同,他有野心,却无能力,一般人包括他父母长辈皆不看好,所以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就是面对太子庶子也是竭力奉承,待明荣明芹十分亲热。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徐荣的名字就显得有些扎眼了,王澍应该不会傻到在这种小节上面犯错。
此时徒显谦也只是起了疑心,并未多想,毕竟他来扬州调查,不是为了给太子找茬。
可之后徒显谦在暗地里调查自己关心的事情时,这个徐荣竟再一次进入到他的视线中,这样的巧合下,徒显谦心中疑心更重了。
对徐荣深入调查以后,徒显谦发现了更多疑点,比如这个徐荣的交际圈很广,但其父母家人的资料却是不多。
去他老家附近打听,也只能知道确实有徐荣这个人,再多的就查探不清了。因为徐荣少年时便出去闯荡,父母早逝,就连娶亲时都未曾回乡。
只唯独在几月前,徐荣突然带着独女回来了,对外说是年老归根,且只有这一个女儿,想在扬州招婿云云。
徐荣回来时明面上带了不少家财,这风声一放出来,自然引得不少人上门。
而这徐荣表面上也借此机会考察女婿,借机见了不少人。
徒显谦发现,徐荣不仅回乡的时间,比白莲教造反时间仅仅早了半月,而且徐荣在来到扬州之后见得不少人里,有已经被核实的白莲教余孽,正在通缉或者已经被朝廷官兵杀了的都在其中。
如果说这些还算巧合,那后来在白莲教造反后被朝廷剿灭,徐荣父女便急匆匆的离开扬州,回到京师,让女儿成为王澍的妾侍,如此惊人的巧合就不得不让徒显谦怀疑,这个徐荣是白莲教的余孽。
此时徒显谦虽有些怀疑太子与承恩公府,但想着以太子身份,不至于和这些白莲教余孽有什么牵扯,便开始好奇徐荣背后究竟是什么人了。
徒显谦可还没忘记,自己来的目的不仅仅是白莲教的事情,且他当初查到徐荣的原因可不是因为白莲教,而是他此行来调查的事情,才调查到徐荣身上的。
徒显谦很清楚自己调查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一个徐荣十多年前可仅仅是个小人物,不可能掺和到那种大事中间。
徒显谦查到这里就知道接下来不是他自己能调查了的。
所以徒显谦便命人送信给了知道他此行目的的建元帝,以及太子。
没错,还有太子,此时徒显谦并不知道太子妃算计了明宣一把,还想着借此机会与太子缓和一下关系也未尝不可。
而太子这边先于建元帝得到了消息,这也是徒显谦故意为之,当然建元帝那边也晚多久。
不过这也足够太子感激徒显谦了,所以先前明宣故意针对太子妃时,才让太子不吭声,不只是为了感谢徒显谦,而是他正在忙于处理承恩公府那个不省心的表兄闹出来的烂摊子。
不说太子如何做,建元帝那边得知了自家七儿子传来的消息,也知道了太子先他一步知道了此事。一方面为承恩公府恼怒,另一方面忍不住叹了一句,道:“显谦虽性子冷清了些,但到底心里还有兄弟情谊,要不然如今太子就该焦头烂额了!”
一旁苏正并不吭声,毕竟这不是他能随意评价的,建元帝也不是需要苏正答话,继续疑惑道:“只是这徐荣究竟是怎么回事?显谦说这个徐荣好似与淑媛被刺杀的刺客有些牵连,难道真的如显谦说的那样,当年的刺客还有漏网之鱼?”
说到这,建元帝脸色阴沉了许多,当年刺客刺杀的真正对象并非是他的继后,而是建元帝自己,这点包括建元帝,天下之人都知道。
若是真有漏网之鱼,最为寝食难安的当然是建元帝自己。
建元帝此时有些庆幸,自家七儿子在此次白莲教造反一事中发现了端倪,怀疑其当年淑媛的死因了。要不然他岂不是还蒙在鼓里?
建元帝面色十分严肃,对苏正道:“传内阁首辅,襄阳侯,承恩公与宗人令过来。”
建元帝在等待大臣们过来的时候,心里也在思索这件事。
当年那场刺杀,至今建元帝仍记忆犹新,当时若非是淑媛拼死相救,死的很可能就是他,建元帝事后也调查过,只是查出疑似是前朝余孽所为,追查了许久,建元帝也以为凶手全都没了,可时隔多年,如今竟然又出现了。
建元帝也想起先前白莲教造反的事情报上来时,七儿子显谦从折子里看出了不对,自己为了安儿子的心,不忍他为当年的事情一直困扰,才会让儿子亲自调查此事,没想到真的会有收获。
等几位内阁阁老进来拜见建元帝后,听见圣上说了这事,身为内阁阁老中凑数的王诚诫听到了,心里忍不住暗骂徒显谦果然奸猾,一面对太子表示友好,一面竟将此事报给了圣上!
且不说徒显谦本就不是特别在意是能能缓和与太子的关系,而且此事关系到当年母后去世的真相,徒显谦怎会隐瞒?
除了王诚诫外,来的人还有如今内阁首辅,张恕与太子妃的祖父张渊,与同样是内阁阁老、并任礼部尚书的襄阳侯,还有宗室中担任宗人令的勇亲王。
襄阳侯乃是明宣外祖,七王徒显谦的岳父,自然站在徒显谦这一边,当即肃立言道:“此事该详查,不能让谋害先后的凶手逍遥法外。”
此言一出,王诚诫一脸愤怒的样子,想要反驳,所谓先后二字,一般默认指的是元后,但继后也不是不能说,王诚诫心中并不服气,却是触及建元帝眼神,也不敢造次。
内阁首辅张渊,乃是太子妃的祖父,虽说最近因太子妃的事情与襄阳侯不太对付,但也是心有大局的人,也附和道:“襄阳侯说的有理,此事必定要彻查到底,且当年那刺客的目标分明是圣上,先后为圣上挡了刀,若是有余孽未清,再有人想以下犯上,那就是臣等的疏忽了。”
王诚诫没想到,身为太子妃祖父的张渊竟然也倒戈了,气愤不已的同时,看向一旁老神在在的勇亲王。
勇亲王乃是宗室,开国太祖皇帝嫡次子一脉,论理还是建元帝的叔叔辈,在宗室德高望重,他听到这也缓缓说道:“几位说的有礼,还请圣上决断。”
建元帝听到这话点了点头,沉吟片刻,才道:“此事既然七王已经调查到这,接下来就还由他查下去,只是七王到底年轻,还需要勇王叔您给压压阵。”
听到这王诚诫忍不住想说些话,道:“勇亲王年老,怕是精力不足,不如交给太子?”
这话一出来,除了让在场众人感叹太子有一个拖后腿的舅舅外,也更轻视这位承恩公了,没什么本事,还上蹿下跳,连点眼光都没有了?
你家那个嫡次子还没从这件事摘出来呢!
一旁勇亲王当做没听见这话,上前道:“臣遵旨。”
王诚诫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显然恨上了视他于无物的勇亲王,成功的给不在场的太子拉了一个重量级的敌人这就是后话了。
一旁襄阳侯有些幸灾乐祸的看着王诚诫,心里也为太子默哀,又转头看了昔日还算交好的老友张渊一眼,眼中包含怜悯。
就像自家外孙说的那样,这位和太子一样,身边也都是猪队友啊!
张渊似是在闭目养神,权当看不见王诚诫上蹿下跳的丑态,默默地念叨着平心静气四个字,感受到身上一阵阵扎人的视线,实在忍不住睁眼狠狠瞪了襄阳侯一眼。
两个老友就这么在殿中,旁若无人的用眼神掐起了架。让上首的建元帝扶额不已。